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则天。下嫁薛绍,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
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她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大多人了解李隆基,是从了解杨贵妃开始。大多数人的心里,李隆基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不事朝政,最终引发"安史之乱"。李隆基在马嵬坡为了安抚平叛将士,不得不赐死了他的美人杨贵妃,然后黯然前往蜀中避祸。
如果我们仅仅截取这个片断来看李隆基,他可不就是活脱脱一个胸无大志,为了美人丢掉江山的一个窝囊皇帝?
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们可以说因为杨贵妃的出现,改变了李隆基的人生轨迹,但在这之前,他曾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腕皇帝。今天我们从他和太平公主由战友和仇敌这一点来见识一下,他是怎样一个政治强人。
李隆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腕皇帝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关系
李隆基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太平公主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因此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亲亲的姑侄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体系里,姑侄属于血脉至亲。因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生在帝王之家,所以他们这对姑侄不同于普通人家的姑侄,可以说每一个帝王之家的人,人生要考虑的第一件大事是皇权,这对姑侄之间的关系或近或远,都是围绕着皇权展开。所谓的血脉亲情,在皇权面前根本没有半点实际意义!
面对皇权,有共同的利益,这对姑侄便是有合作关系的"姑侄",利益发生分歧,这对姑侄马上变成拔刀相向的仇敌。
太平公主的政治斗争经验十分丰富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合作的背景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能够合作是因为另一个女人,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后。因为李显性格比较懦弱,而韦后比较强势,所以李显登基后对韦后十分纵容,李显有没有被家暴不知道,反正朝政大权几乎全被韦氏一门掌控。
唐隆元年唐中宗李显暴死,韦后伪造中宗遗诏,扶持中宗的小儿子李重茂登基,她自己则作为太后临朝,把持朝政。
史书上一说谁谁暴死,就不禁叫人浮想联翩,好好的人怎么会暴死?更何况还是皇帝,每天有那么多人伺候着,还有御医保驾护航,再加上后来韦后想要染指皇权,所以后人都怀李显是被韦后谋杀。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最终都把皇权交付给了李氏后人,现在以韦后为代表的韦氏族人竟然胆敢窥视李唐皇权,李氏后人当然不会答应。大家心中都很清楚,一旦韦后得逞,李氏后人必定会遭受屠杀。
韦后是一个比较强势的女人
在这种情形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各自的自身利益变成了共同利益,所以他们以维护李氏皇权为目标,自然而然走到一起。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合作的过程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分工很明确,太平公主参与过神龙政变,政治斗争经验丰富,她主要负责出谋划策;李隆基和羽林军的关系很好,他主要负责联系军事力量。
羽林军当时的两个统领是韦播和高嵩,这两个人都是韦后的亲信。李隆基的亲信葛福顺直接带兵闯进羽林军的兵营,杀死了韦播和高嵩,然后李隆基对羽林军进行政变动员。
"韦后杀先帝,危害社稷,今当共诛诸韦,凡韦姓男女长及马鞭以上者,全部斩杀,拥立相王为天子。有敢心怀两端者,罪及三族。"
羽林军的将士们纷纷响应李隆基的号召。李隆基带兵杀入皇宫,韦后想逃跑,却被李隆基的士兵拦截并斩杀。之后,李隆基将韦氏家族一族人,不分男女,无论大小,一律斩杀。
历史上把这次政变称做唐隆政变。唐隆政变胜利后,李隆基先请出他的父亲李旦辅助皇帝李重茂,后与太平公主一道迫使皇帝李重茂将帝位禅让给了李旦,这样,李隆基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太子。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争斗
除掉了韦后及其族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维护李唐皇权的目标就大功告成。面对皇权,但凡能沾上边的人没有谁能抗拒它的诱惑,很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这姑侄俩又开始为争夺皇权而大打出手。
太平公主先出招儿,她拉拢宰相,想让与她合作更换太子,遭到拒绝。唐睿宗李旦担心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之间的争斗影响到朝政的稳定,便把帝位传给了李隆基。
太平公主不服气,组织了一大帮人想要推翻李隆基,甚至想用毒药毒死他。这太平公主为了权力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李隆基谋定而动,后发制人,他和十多个亲信,带领武装起来的家兵两百多人,于先天二年,一举将太平公主的党羽诛杀,并毫不客气地将太平公主赐死家中。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来一往仅仅几个回合,李隆基干脆利落地将太平公主斩在马下,太平公主虽然政治斗争经验丰富,但相对于李隆基还是小巫见大巫。
听雪者说
不可否认,杨贵妃的出现,改变了李隆基的人生轨迹,但并不能因此说明李隆基就是个窝囊皇帝。在李隆基的后半生出了这样那样好多的变故,那也是他身不由己,毕竟人无完人。
不可否认,杨贵妃的出现,改变了李隆基的人生轨迹
我们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由战友和仇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李隆基是个城府极深,出手极阴狠的人,他这样的人不可能为了杨贵妃一个女人而成为窝囊皇帝。
史书都是由胜利者去写的,由于李隆基后半生在政治上的失败,所以他的"真正历史"是怎样,根本由不得他自己。
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古人,都是为了传承文化,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惋惜、感叹都没有太大的意义,生在现代社会,反思古人,只为了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