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非要入蜀,为何不像刘表一样占领荆襄九郡,好好经营?因为形势变了,当然要调整发展顺序。
刘备原本计划的发展顺序
刘备奋斗半生,屡遭挫折,只能寄人篱下。
当时的刘备,颠沛流离,虽然志气不减,但确实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直到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刘备才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展规划。
即:先夺取荆州,再夺取益州,然后以荆、益为根据地,“待天下有变”。
其中,刘备要夺的荆州,是“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全境。
具体方法是,利用“其主不能守”的机遇,搞“和平演变”,直接夺取。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刘备、诸葛亮招募流民,结交大族,积极行动,等待机会。
刘备的计划,原本取得了相当效果。
1、刘备的据点,由新野弹丸之地,迁到了与襄阳仅一江之隔的重镇樊城,对荆州全局事务的影响力显著上升。
2、刘表病重时,曾对刘备表示:“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魏略)
3、刘备南撤时,“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后来,荆州士人,一直是刘备集团的人才基石。
4、赤壁之战后,江夏的公子刘琦部基本为刘备所控制。
由此来看,刘备、诸葛亮在荆州期间,所采取的积极行动,是收到了相当效果的。
然而,计划到底赶不上变化。
计划受挫
很快,曹操发起了南征,刘琮投降。
刘备的计划完全被打乱了。
已北进到宛,准备抵抗曹操的刘备得知情况,匆忙回军。
抵达襄阳城下时,刘备呼叫刘琮,刘琮不敢应,诸葛亮劝刘备趁襄阳人心未定,直接夺取,被刘备拒绝。
随即,刘备想要南撤到江陵,领导不愿降曹的刘表旧部继续抵抗。
然而,长坂坡,刘备军被打散,曹军抢先进入了江陵,南四郡降曹。
荆州确实“其主不能守”,然而,夺取荆州的人,成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原计划遭遇严重挫折。
急需调整
此后,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胜,刘备趁机夺取了南四郡,并“借”了南郡。
从地盘上看,刘表的荆州七郡,刘备独得五郡,然而,立刻全取荆州的计划已经不合时宜。
南方郡,为曹操所占据;江夏郡大部,为孙权所占据。
我们知道,《隆中对》洋洋洒洒,但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应该先向“中间地带”发展。
因此,即便不考虑刘备有没有能力去夺取,立刻以全取荆州为目标也是违背了刘备集团基本战略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先打个折,全力经营好到手的五郡,再图其他呢?
潜力不大。
当初,诸葛亮说荆州是”用武之国“,除了其地理位置外,还因其经济富庶。
然而,荆州的精华地区,是江汉平原。
刘表全据荆州时,“北据汉、沔”,有汉水为屏障,可以充分发挥江汉平原的经济资源。
如今,刘备虽夺了五郡,但南四郡的开发程度有限,难以供养大军,成为稳固基地,而南郡是对抗曹军的前线,如果不能把战线推进到汉水,长江以北缺乏屏障,开发空间有限。
所以,如庞统所说,此时刘备所占的荆州部分,荒芜残破,人物流失殆尽。
此时的刘备,“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狈···”
不但无力单独抗衡曹操,由于实力弱小,盟友孙权也试图加强对他的控制,不但无法发挥“用武之国”,连生存都很困难。
首先全取荆州已不现实,刘备必须调整发展顺序。
时不我待
要调整发展顺序,自然只能是向益州发展了。
然而,你刘备、诸葛亮知道益州好,孙权也知道益州好。
赤壁之战后,周瑜也曾提出过“二分天下”的方法,即夺取益州、汉中,联合马超。
因此,孙权对益州也是垂涎三尺!
孙权也事实上策划过西征,只是被刘备强硬阻止了而已。
211年,曹操下令钟繇督军征讨张鲁。(后来促发了马超之乱)
显然,曹操一旦攻占汉中,益州危险!
刘备拦着孙权,不让孙权去夺益州,如果你自己还不下手,益州就变成曹操的了!
时不我待!
机不可失
想睡觉的时候,刚好有人送来了枕头。
刘璋派法正前来求援,法正直接建议刘备夺取益州!
原本,以刘备当时的实力,要直接夺取益州,还真没有把握。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提出了夺取益州的机会:智能之士,思得明主。
如今,智能之士找上门来了,你不抓住机会,智能之士所思的“明主”,恐怕就是曹操、孙权了。
机不可失,必须立刻行动了!
计划永远赶步上变化。
一点看法
后世对刘备、诸葛亮的发展,微辞颇多。
有人说益州进出困难,只能割据,难以争雄,入川错误。
有人说荆州地处四战之地,难以成为稳固根据地。
其实,以刘备当时的条件,他哪有什么条件挑三拣四呢?他当然是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发展了!
赤壁之战后,在复杂的形势下,刘备能从无立足之地,发展到鼎足而立,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这一切,都得益于其明确的发展思路,以及对时机的敏锐嗅觉。
既能坚定发展方向,又能根据机遇及时调整,这正是刘备集团能走出早年屡战屡败,毫无根基的困境,与曹孙鼎足而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