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活动意图 |
引言:出示一张奥运会会场火炬图片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展示图片:火——造福人类火——带来灾难 | 感受火给人类带来的文明 联想,感受 |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受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
引导: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把所知道的燃烧现象填写在表格1中,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参与学生讨论 | 填写学案表格一交流,讨论 总结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剧烈。化学变化给燃烧下个定义 |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
引导燃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燃烧都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投影 物质燃烧的条件可能有哪些?参与学生讨论 | 思考并发言,通过活动完成学案二“我猜想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讨论,先从日常生活经验上对猜想进行说明。 对自己的猜测提出实验方案 |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参与讨论 投影 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图片) | 针对猜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煤块。交流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分析,达成共识: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 自己动手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 |
补充演示实验:1.“白磷自燃”2.“烧不坏的手帕” |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 | 知识的运用 |
出示一块蜂窝煤提问:为什么有很多直孔? 说说想让物质燃烧得剧烈一些,可以有哪些方法?日常生活中用过这些方法吗? | 思考,发言“为增加空气(氧气)量”回答并举例 | 知识的运用 |
小结:对学生活动表现做简要评价。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新思路、新点子做简要评价。 | 1. 整理这节课自己学到的知识。2. 跟其他同学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内容。3. 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 多样化评价 |
练习 |
事例 | 观察到的现象 |
镁条的燃烧 | 发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物质生成 |
物质燃烧的特征可归纳为: |
步 骤 | 现 象 | 结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