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水浒传》,不能不说宋江;而要说宋江,就不能不说招安。自从宋江带领兄弟们接受朝廷的招安后,好汉们先是打败辽国,接着平定田虎和王庆,最后又剿灭了方腊。
在征讨方腊之前,梁山好汉并没有折损,但是征方腊后,梁山好汉则死伤惨重,除去公孙胜、安道全、皇甫端、萧让、金大坚和乐和六人未参与外。
梁山102位好汉最后只有36人活着回来,且鲁智深坐化,武松断臂,林冲中风,时迁、杨雄等人则病死。
可以说,招安是梁山好汉的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正因为梁山好汉“结局悲惨”,所以很多人痛骂宋江。有人说宋江不该招安,带领梁山群雄即便不能打一片天下,起码也能据守梁山泊,与朝廷抗衡。
也有人说,如果晁盖不死,他肯定不会招安,108将最后就不会死很多人了;还有人说,宋江应该与方腊联手,肯定能推翻朝廷。
甚而有人说,宋江不过是踩着兄弟们的尸体上位,他想要功名,最后被奸臣害死也是因为报应,他要是不招安就不会被害死等等。
总而言之一句话:宋江不应该招安,招安是大错特错的。
那么,宋江为何坚持招安,他坚持招安到底是对是错?如果不招安,梁山108将的结局是否会更好?接下来,个人从原著情节来分析这些问题。
宋江之所以要招安,并没有任何私心,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方面是梁山十万人马与所需钱粮的冲突;第二方面是梁山好汉的出路与未来。。
最后一方则面是宋江对朝廷的忠心使然。这三点原因,都促使宋江要招安。
一、梁山十万人马与所需钱粮的冲突
梁山不是一日建成的。王伦为寨主的时代,梁山除了王伦、杜迁、宋万和朱贵四位头领外,只有七八百小喽啰。到晁盖做梁山寨主时,梁山头领不断增多,小喽啰们也多了许多。
比如曾头市之战,晁盖一次性就带走林冲、呼延灼等二十位头领和五千人马。
到了宋江做寨主时,梁山人马依旧在扩增,到梁山108将大聚义、大排名时,梁山达到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梁山约有十万人,燕青去找宿太尉帮忙完成招安大业时,曾经说过梁山人数。燕青禀道:“太尉在华州降香时,多曾伏侍太尉来。恩相缘何忘了?
……宋江等满眼只望太尉来招安。若得恩相早晚于天子前题奏此事,则梁山泊十万人之众,皆感大恩!哥哥责着限次,男女便回。”
次后,童贯两次攻打梁山,高俅三次征讨梁山,两人统率大军十余万。从这也能侧面证明,梁山人马约有十来万。
十万人就是十万张嘴,他们每天都要消耗一大笔粮食。古人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菜少,填饱肚子主要靠主食。
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米来算,梁山每天就需要十万斤大米。即便打个对折,梁山每天也需要五万斤米。
众所周知,梁山其实是个水泊,虽然有八百里方圆,但实际上并不大。好汉们不养猪牛羊鸡鸭鹅,也不种植水稻小麦,顶多有点儿水产,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粮食来源。
所以,即便梁山有存粮,也会坐吃山空。
正因如此,所以梁山每次下山征战或者招揽好汉,都要尽可能多地带回粮食。就着锺离老人为头给散,一面把祝家庄多余粮米,尽数装载上车。
金银财赋,犒赏三军众将。其余牛羊骡马等物,将去山中支用。打破祝家庄,得粮五十万石,宋江大喜。
梁山好汉不仅在祝家庄得到许多粮食,在曾头市也是“抄掳到金银财宝,米麦粮食,尽行装载上车”。
而拉拢李应时,吴用也是派三百名士兵去拉李应的家私。诸如此类,不止一例。事实上,作者也不能避免这个问题。
但因为不好解决,所以,作者只能把梁山好汉从其他地方抢夺的粮食尽量提高。
比如祝家庄,宋江给每家赐米一石后,仍有五十万石(宋代一石折合今天约为120斤)粮食。
实际上,按照地占地大小以及宋代粮食产量,祝家庄不可能有那么多粮食。另外,作者还安排晁盖劫取十万贯生辰纲,最后也都带到了梁山,作为梁山的消耗。
这还仅仅是米,如果再算上油、盐、铁、钱、布匹等必需品,梁山十万人每天的消耗更大。
试想,梁山不招安以后怎么办?吃饭都成问题。
不要以为靠去周边州县抢就可以,如果周边搞坚壁清野,梁山就没办法了。
这一点,高俅早就意识到了。当童贯去征讨梁山时,高俅就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太尉执盏擎杯,与童贯道:“枢密相公此行,与朝廷必建大功,早奏凯歌。
此寇潜伏水洼,只须先截四边粮草,坚固寨栅,诱此贼下山,然后进兵。那时一个个生擒活捉,庶不负朝廷委用。”
高俅所谓的“先截四边粮草,坚固寨栅”,其实就是坚壁清野策略,因为只要这么做,梁山就没了粮食来源。
可以说,梁山十万人马与所需钱粮的冲突,促使着宋江只能招安。
二、梁山好汉的出路与未来
假设梁山有一片自留地,可以无限提供钱粮油盐等必需品,十万人马不愁吃喝,那么宋江还会招安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还要考虑好汉们的年纪等因素,这涉及到好汉的出路与未来。
高俅统率十位节度使攻打梁山时,吴用说过这样一翻话。
吴用道:“……如今放着这一班好弟兄,如狼似虎的人,那十节度已是背时的人了。
兄长何足惧哉!比及他十路军来,先教他吃我一惊。”十位节度使之前也是占山为寇的人,后来接受朝廷招安。
曾为国出力,“或征鬼方国,或伐西夏,并大金、大辽等”,因此升到节度使。
这十人同样武艺高强,但是吴用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软肋,以及梁山好汉的优势,那就是年纪。
十位节度使或许勇猛,但是他们已经老了。相反,梁山108将还很年轻。
最大如宋江、林冲、鲁智深等人,也不过四十来岁,而小者如史进、武松、燕青等人,不过二十有余。
年纪可以是优势,同样也会成为劣势。
现在,好汉们还很年轻、能打动,试想一下,十年后、二十年后呢?
好汉们一个个老去,他们还能继续打仗吗?
还有一点很关键,不少好汉有家眷在梁山,比如柴进、李应、朱仝、徐宁、朱富等人,他们都有孩子。
当好汉们老去,孩子怎么办?
而且,如果梁山好汉不招安,他们都要被扣上“反贼”“强盗”的帽子,自己被骂也就罢了,难道让孩子、孩子的孩子,也这样被人骂吗?
相信没有父母会这么狠心,没人愿意一辈子被骂反贼。
基于此,所以宋江要招安时。
只有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等人反对,其余人都是默认同意的。
反对的人是因为心无所虑,同意的人则心有挂念。
作为梁山大寨主,宋江要为武松等寥寥数人考虑,还是要为大多数人考虑?
当然是后者。所以,梁山好汉的出路与未来,也促使着宋江要完成招安大业。
三、宋江对朝廷的忠心使然
从宋江自身角度来说,他并不是有反心的人,更没有称王称帝的野心。
他毕生所愿,不过是做个稍大点的官,多为朝廷效力罢了。
宋江被刺配江州,父亲宋太公就告诫他: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泊过,倘或他们下山来劫夺你入伙,切不可依随他,教人骂做不忠不孝。
可以说,宋江的家庭环境,他所受到的熏陶,都是要做忠孝之人,绝非占山为王的强盗。
宋江之所以落草,是因为被黄文炳所陷害。
后来又报仇怒杀黄文炳全家,犯下的罪太重,所以才不得已才去梁山。
其实,水浒的主题正是“忠义”二字。
水浒全称是《忠义水浒传》,全书好汉们也从未反皇帝,只是反贪官奸臣,这从好汉对皇帝的评价可知。
比如,对付何涛的追捕时,阮小五曾说“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阮小七则说“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
王英、燕顺和郑天寿为救宋江花荣而对峙镇三山黄信时,也是说“便是赵官家驾过,也要三千贯买路钱”。
石勇与戴宗冲突时,说的是“赵官家”“大宋皇帝”。
吴用也称皇帝为“赵官家”;鲁智深反招安时,也是说“圣聪蒙蔽”等。
即便李逵,在扯碎招安的诏书时,也是说“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没有骂皇帝。
自始至终,好汉们对皇帝都没有半点不尊重,更没有骂“昏君”“狗皇帝”等。
综上可知,梁山好汉不反皇帝,只反奸臣恶官,他们对皇帝还是很忠心的,尤其是宋江。
所以,宋江之所以要招安,也是因为他的忠义之心使然。
另外,书中作者也曾借助罗真人、九天玄女等高人神明,表明宋江要替天行道,为国效力。
否则就会“罪下酆都”(酆都相当于道教系统的地狱)。
作者在开篇,用大量笔墨说宋朝得国之正,说赵匡胤是霹雳大仙转世。
说宋仁宗是赤脚大仙转世,其实也是在说宋朝是正统王朝。
其实,作者对宋江要招安一直有暗示,最明显的便是诗词赞文等。第71回赞文中提到过“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最后一回的诗中也说“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等。
诸如此类的话,书中多次提及,都是说宋江要招安,招安是没问题的。
总之,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考虑,宋江都要招安。招安是梁山108将唯一、正确、也是最好的出路,否则梁山就会像方腊、王庆等人一样被剿灭。
那时候,不但好汉们会死,连他们的父母、老婆、子女也会被杀,且摆脱不了反贼的骂名。
所以,宋江招安,并没有任何问题,他是替自己考虑,更是替梁山好汉以及十万之众考虑。
最后说一些小问题
很多人会说,方腊是英雄,宋江应该与方腊联手等。
其实,水浒中的方腊并不是英雄,他造反祸害百姓,连作者都批判他。
在水浒中,方腊就是残害一方的贼寇,作者多次表明。
比如第102回,作者说“那时百姓都被方腊残害不过,怨气冲天,听得宋军入城,尽出来助战”。
第107回,一位老人说“老汉祖居是此间百姓,累被方腊残害,无处逃躲”。
第108回,一位老僧说“此间百姓,俱被方腊残害,无一个不怨恨他”等。
正因如此,所以招安的宋江被皇帝、百姓称赞;而割据一方的田虎、王庆、方腊则被设定为残害百姓的害民贼。
从这一点来说,宋江也不可能与方腊联手。
还有人说,晁盖做寨主的话,肯定不会招安。
实际上,晁盖从没说要反抗朝廷,而且书中有暗示,晁盖也支持招安。
因为之前宋江曾多次对朝廷将领说招安,晁盖都没有反对。
且彭玘劝凌振上梁山时,也说“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
如此可见,即便梁山一直是晁盖做寨主,他也会招安。
参考资料:《水浒全传》(明代杨定见修订本,明代袁无涯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