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知识

中国圣人王阳明的个人资料(王阳明先生一生事迹及生平经历)

时间:2022-09-22 03:21:20 作者:星火作文 字数:3711字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 。

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后五十四年,王守仁从祀孔庙,他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一起成为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王守仁的从祀,表明王阳明心学最终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王阳明心学后来还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功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心学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心学,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

陈献章开明代心学之先河,经过弟子湛若水,而影响王阳明。对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而且王阳明与湛若水交往甚密,进行了长时间的学术论辩与切磋,而影响王阳明。如朱维铮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

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