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 > 阅读训练

树林阅读答案

时间:2023-01-24 15:11:07 作者:优美文章达人 字数:5591字

树林

伊甸

⑴入秋了,呼喊了一个夏天的蝉儿终于偃旗息鼓,树林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变得乖顺和安静。

⑵走进幽暗的树林,给人一种黄昏即将来临的错觉。【A】树林里密密地生长着许多又高又瘦的树,好像运动场上那些摩拳擦掌、腾挪跳跃的高个子跳高运动员。那几块碎银子般的亮光就是天了,天是不是也有窥视欲?它的几缕眼角的余光常常有意无意地从树叶的缝隙处溜进来,想窥见树林里的秘密。其实树林并不是为了不泄露隐私才把自己遮盖得那么好,它只是想让它所有的孩子一心一意地生长,不受那些过于荣耀和风光的事物诱惑。树林是自足的,谦卑的,除了树木的生长它没有其他任何的贪图。因此树林是简单的,朴素的,树林里没有自命不凡的岩石,没有钩心斗角的灌木和为所欲为到处抢占地盘的野草。那种空旷和恬静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宁。

⑶石板路边上长着的一些青苔,让人忍不住想去抚摸一番。但当我们俯下身子,捡起来的却是几片落叶。这些落叶不像我们平时在马路上见到的落叶那样,是憔悴的,病态的,过早凋零的有一种被摧残、被欺凌的感觉,让我们满怀怜悯。这里的落叶不需要怜悯,它不像那些马路上的落叶带着一种幽怨的黄色,它是完全抛弃了泪水和伤感的。它是百分之百的褐色,这种褐色非常纯粹,非常干净,非常老成,仿佛它历尽沧桑,早已看透命运。这些落叶带给我们一种超凡脱俗的淡定。树林里铺满了落叶,一年又一年的落叶变成了泥土。这里的泥土也是褐色的,褐色中居然带着一点点红,像是血丝,这些泥土是不是开始有生命了呢?我的同伴把这些有生命的泥土捧进一个塑料袋里,说要带回去让它孕育新的生命。在层层叠叠的落叶中依稀长着一些蕨类植物。【B】它们怯生生地伸出低矮的枝叶,仿佛只要有人吆喝一声,它们就随时准备缩回这些枝叶。

⑷惊心动魄的一幕是:一棵缠绕着枯藤的树横倒在地上,显然,它已失去了生命。我想像着悲剧发生的过程:那株藤悄悄地从地底下钻出来,开始向树身上爬,起先,树还拼命地往上生长,想让自己的头颅摆脱藤的纠缠,但藤也疯狂地往上生长,并且把自己的指甲刺进树的身体里,后来,藤终于长得比树还高,比树更加枝叶繁茂,终于,树挺不住了,它在发出一声绝望的哀鸣以后轰然倒塌。这棵树死了,依靠它活着的藤也死了。寂静的树林里像风一样吹过几缕忧伤和叹息。

⑸耳畔隐隐约约传来了几声鸟鸣。根据鸟鸣的方向推断,这些鸟是在树林的边缘。是不是这个树林太大了,树林深处太安静,太幽暗,让喜欢热闹和光亮的鸟儿不肯往里面飞呢?这时我才发觉,在这树林深处,要找到一个昆虫,一个小动物,甚至一个脚印,是何等不易!

⑹终于那安静、那幽暗对我们也失去吸引了。远处原本被我们所厌烦了的犬吠声、汽车喇叭声、人的叫喊声又开始诱惑我们,我们匆匆向树林外走去,向喧哗和骚动走去……

(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有改动)

1.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4分)

答:

2.在文中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从描写角度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赏析。(5分)

答:

3.阅读文章第⑶段,说说作者写马路上的落叶有何用意。(4分)

答:

4.联系全文,揣摩从被吸引走进树林到受诱惑走向喧哗作者情感发展的过程及变化的原因。(5分)

答:

参考答案:

1、树木、落叶、缠绕着枯藤的树、鸣鸟 (评分说明:每点一分,若结合修饰语则更好)

2、A描写角度:对树木的正面描写(1分)直接对树林中的树木又高又瘦的情态进行了描绘(1分)修辞手法:比喻(1分)将林中树木比作高个子跳高运动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林中树木的高耸、生机勃勃(2分)

(评分说明:角度1分、效果1分、修辞1分、效果2分)

B对落叶的侧面描写(1分)侧面烘托了林中落叶孕育新生的精神,表达作者的喜爱以及此刻内心的宁静(1分)修辞:拟人(1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层层叠叠的落叶中生长的蕨类植物的稀少,赋予其胆小羞怯的情态。(2分)

(评分说明:角度1分,效果1分、修辞1分、效果2分)

3、写马路上落叶与树林中落叶对比(1分)马路上落叶憔悴、病态,有一种被摧残、被欺凌的感觉,仿佛历经沧桑,早已看透生命(1分)衬托了林中落叶脱俗淡定、孕育新生、乐于奉献的精神(1分)表达作者对林中落叶的赞美之情。(1分)

(评分说明:写出对比手法得1分、写出落叶的特点得1分,分析落叶精神1分,体会出情感得1分。)

4、答案示例:因为厌烦喧哗,作者走进空旷恬静的树林,让作者内心变得安宁(1分),看到林中落叶孕育新生,心里一份淡定(1分),然而,藤缠树的惊心动魄让作者心中掠过忧伤(1分)鸟类等生命不聚集,树林太安宁、太幽暗的环境又让作者难耐(1分),就这样,从向往树林的宁静到对树林中生命之争的残酷,让作者心生感慨,直至过于凄清、幽静的氛围使作者重返生命的热闹与喧哗。(1分)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