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教学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整体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
[新课引入]: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
[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分析]: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
[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
[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板书]:2.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2.安全知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