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材分析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结构
中国人常说“善始者,事半成。”,初中化学课是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本章是初中化学课的开头一章,它带有绪言的性质。正如章名所写,本章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在学习伊始,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化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化学入门学习做好准备。简而言之,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启明星的作用,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为此本章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研究什么?”、“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为主题,通过约53幅插图和11个实验介绍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及其应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应用,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事实和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和体内,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
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且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尤为重要。本章第一节以26幅插图、4个《观察与思考》、2个《交流与讨论》和1个《活动与探究》,第二节以27幅插图、1个《观察与思考》、1个《交流与讨论》、1个《联想和启示》和3个《活动与探究》,第三节以1个《交流与讨论》和2个《活动与探究》;力求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的实证性和什么是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教材在《练习与实践》中也安排了相关的训练题。
二、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创设情景,努力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面对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进行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既十分关注又颇感困惑的问题。
作为化学教师,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并付诸实践,是成功进行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
在《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的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总目标又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的。且《标准》在其第二部分进行了如下的概括性论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
纵观《标准》中的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新教材所体现的种种特点(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②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③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④注意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⑤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实验的探究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必须充分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课程总目标。即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应包括下列三个主要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众所周知,素养的本意是指一个人的平日的修养。顾名思义,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在科学方面的修养。而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来自于教育,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必然来自于科学教育。
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就其对自然现象客观规律的探究进程来说,其本质是探究;科学可分为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科学教育应是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的结合。科学教育无疑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的教育。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具体实践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得以形成和提高,我们认为其切入点就是——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得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坏习惯是一种势力,好习惯是一种力量。改变坏习惯,习惯好习惯,这才是教育的美好结局。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播种习惯,收获的是命运。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使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无疑是一个好方法,同时也是学科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地具体体现。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在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就是要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以适应未来的化学学习。
鉴于初中化学教育是一个启蒙教育,因此我们以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加强培养具有学科特色的好习惯(如:细心观察、勤于动手、严谨描述等习惯)外,还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四方面的好习惯。
①、阅读交流的习惯
科学知识是由科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组成。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成为最重要的因素。阅读是指通过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有目的、有意义的阅读交流是掌握任何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样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来自于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阅读交流。因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交流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境和有目的的指导,使学生明确阅读交流不是文科的专利,化学知识的习得离不开自身的阅读量、阅读水平的提高和交流的情况;阅读的内容包括教材、课外参考书、报刊杂志和网页;阅读的方式可以是通读,也可以是有选择的重点阅读或上网查询等;也可以是同学观看电视、同学间、师生间和母(父)子(女)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阅读解疑、思考、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②、科学探究的习惯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等。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样也有着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科学研究方法。“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因此科学探究的习惯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化学、科学的解决化学问题方法、科学的思考化学问题和科学的进行化学实验的好方法。
由好奇心引发的探究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好奇心、探究心不仅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的最佳切入点。我们知道简单内容的学习同样可以具有探究性,而复杂、深奥知识的学习照样可以是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观念和实践。因而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创设具有探究学习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
③、敢于质疑的习惯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真理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本性是拒绝权威、更拒绝权力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的错误,不断更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中相通的一个要素就是敢于质疑。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只是一个入门教育,因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基本切入点,也是完全符合入门学科教育要求的。如教师在进行氧气收集方法的教学时,可以在引导学生探究收集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类似“我们该如何到学校操场上收集一定量的空气,用于环保检测?”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实验室中收集氧气方法是否只有两种”,并加以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④、综合运用的习惯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深化地对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变化,依旧浑然一体。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校里的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不分立就无从指导。无从学习。但因为分立的缘故,某种课程往往偏于一种境界,如数学理化偏于逻辑的境界,历史地理偏于记忆得境界,公民训练偏于道德的境界,等等。”“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并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一“境界”,作为启蒙教育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就应该从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着手,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和社会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好习惯。
2、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因校制宜、因班制宜选择能将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融入之中的模式。哪怕是“旧歌新唱”也可以,因此我校教研组提供了两位教师执笔的教案供各位同行参考。
三、教学建议
第一节课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要用丰富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各种新奇、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从刺激学生感观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地、开放地学习,循序渐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即可摘到桃子”的愉快心情。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化学知识,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供和创设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用好教科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认真读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要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章中有大量插图,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适用性于一体的彩图。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要运用好插图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立志献身科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爱国情,还要运用彩图要讲国情国策,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并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化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科学,而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中更有很多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一些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研究的内容与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极大;还要引导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合作,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提供有利于学生进行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从而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分享,这也有利于弘扬社会人文精神。
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结论,发现不同之处;通过实验学习化学。在实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可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帮助学生学会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课时分配建议: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2-3课时
第一节 化学研究什么 2课时
第一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2课时
一、地位和结构
中国人常说“善始者,事半成。”,初中化学课是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本章是初中化学课的开头一章,它带有绪言的性质。正如章名所写,本章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在学习伊始,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化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化学入门学习做好准备。简而言之,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启明星的作用,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为此本章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研究什么?”、“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为主题,通过约53幅插图和11个实验介绍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及其应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应用,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事实和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和体内,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
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且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尤为重要。本章第一节以26幅插图、4个《观察与思考》、2个《交流与讨论》和1个《活动与探究》,第二节以27幅插图、1个《观察与思考》、1个《交流与讨论》、1个《联想和启示》和3个《活动与探究》,第三节以1个《交流与讨论》和2个《活动与探究》;力求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的实证性和什么是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教材在《练习与实践》中也安排了相关的训练题。
二、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创设情景,努力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面对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进行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既十分关注又颇感困惑的问题。
作为化学教师,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并付诸实践,是成功进行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
在《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的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总目标又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的。且《标准》在其第二部分进行了如下的概括性论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
纵观《标准》中的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新教材所体现的种种特点(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②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③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④注意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⑤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实验的探究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必须充分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课程总目标。即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应包括下列三个主要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众所周知,素养的本意是指一个人的平日的修养。顾名思义,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在科学方面的修养。而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来自于教育,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必然来自于科学教育。
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就其对自然现象客观规律的探究进程来说,其本质是探究;科学可分为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科学教育应是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的结合。科学教育无疑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的教育。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具体实践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得以形成和提高,我们认为其切入点就是——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得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坏习惯是一种势力,好习惯是一种力量。改变坏习惯,习惯好习惯,这才是教育的美好结局。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播种习惯,收获的是命运。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使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无疑是一个好方法,同时也是学科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地具体体现。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在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就是要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以适应未来的化学学习。
鉴于初中化学教育是一个启蒙教育,因此我们以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加强培养具有学科特色的好习惯(如:细心观察、勤于动手、严谨描述等习惯)外,还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四方面的好习惯。
①、阅读交流的习惯
科学知识是由科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组成。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成为最重要的因素。阅读是指通过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有目的、有意义的阅读交流是掌握任何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样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来自于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阅读交流。因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交流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境和有目的的指导,使学生明确阅读交流不是文科的专利,化学知识的习得离不开自身的阅读量、阅读水平的提高和交流的情况;阅读的内容包括教材、课外参考书、报刊杂志和网页;阅读的方式可以是通读,也可以是有选择的重点阅读或上网查询等;也可以是同学观看电视、同学间、师生间和母(父)子(女)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阅读解疑、思考、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②、科学探究的习惯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等。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样也有着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科学研究方法。“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因此科学探究的习惯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化学、科学的解决化学问题方法、科学的思考化学问题和科学的进行化学实验的好方法。
由好奇心引发的探究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好奇心、探究心不仅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的最佳切入点。我们知道简单内容的学习同样可以具有探究性,而复杂、深奥知识的学习照样可以是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观念和实践。因而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创设具有探究学习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
③、敢于质疑的习惯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真理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本性是拒绝权威、更拒绝权力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的错误,不断更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中相通的一个要素就是敢于质疑。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只是一个入门教育,因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基本切入点,也是完全符合入门学科教育要求的。如教师在进行氧气收集方法的教学时,可以在引导学生探究收集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类似“我们该如何到学校操场上收集一定量的空气,用于环保检测?”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实验室中收集氧气方法是否只有两种”,并加以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④、综合运用的习惯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深化地对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变化,依旧浑然一体。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校里的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不分立就无从指导。无从学习。但因为分立的缘故,某种课程往往偏于一种境界,如数学理化偏于逻辑的境界,历史地理偏于记忆得境界,公民训练偏于道德的境界,等等。”“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并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一“境界”,作为启蒙教育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就应该从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着手,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和社会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好习惯。
2、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因校制宜、因班制宜选择能将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融入之中的模式。哪怕是“旧歌新唱”也可以,因此我校教研组提供了两位教师执笔的教案供各位同行参考。
三、教学建议
第一节课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要用丰富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各种新奇、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从刺激学生感观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地、开放地学习,循序渐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即可摘到桃子”的愉快心情。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化学知识,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供和创设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用好教科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认真读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要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章中有大量插图,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适用性于一体的彩图。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要运用好插图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立志献身科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爱国情,还要运用彩图要讲国情国策,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并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化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科学,而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中更有很多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一些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研究的内容与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极大;还要引导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合作,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提供有利于学生进行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从而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分享,这也有利于弘扬社会人文精神。
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结论,发现不同之处;通过实验学习化学。在实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可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帮助学生学会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课时分配建议: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2-3课时
第一节 化学研究什么 2课时
第一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