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教学知识目标:
⑴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⑵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
科学素养目标:
⑴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法,能初步体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会从实验对比中得出结论
重点:
1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分析溶液的“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对于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什么是溶液?
2 、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
三、讲授新课
分组实验 7 — 3
⑴观察现象:两支试管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有剩余
⑵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钠和硝酸钾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⑶总结归纳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⑷提问:判断某温度下、某溶液是否饱的方法是
⑸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实验 7 — 4
⑴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 7 — 5
⑴学生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师总结: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此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一定要说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才有意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你有几种办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小结: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饱和”、“不饱和”和“浓”“稀”的关系
饱和溶液一定很浓吗?不饱和溶液一定很稀吗?
分组实验 7 — 6
观察:各 10ml 水,分别放入 2 克氯化钠和 0.1 克熟石灰,则溶液较浓的是:
根据现象判断:已经饱和的是
总结: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不同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思考: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比不饱和溶液 浓(稀)
小结: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巩固与练习
1 、某氯化钾溶液在 20 ℃时,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则该溶液为氯化钾 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钠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氯化钠 溶液。
2 、 20 ℃时, 100 克水中溶解 20 克氯化钠恰好饱和,则 20 ℃时, 100 克水中 (填“最多”或“至少”)溶解 20 克 NaCl ,或 20 ℃时,完全溶解 20 克 NaCl (填“最多”或“至少”)需要 100 克水。
3 、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填“浓”或“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