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 > 阅读训练

顽童的成长 阅读答案

时间:2023-03-15 15:12:28 作者:趣历史 字数:5871字

顽童的成长

董本建

1913年,费因曼①进入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深造。麻省理工是一所完全美国化的学校,学生不修边幅,学风自由散漫,但却充满了灵气;而普林斯顿则具有浓厚的英国传统,优雅而严谨。费因曼最不喜欢繁文缛节,不过,普林斯顿有些地方还是很合他的胃口。学校规定晚餐时,学生必须穿上统一的又宽又大的长袍,费因曼很快发现了它的好处,每次打完球回来,大家不用洗澡换衣服,套上长袍就直奔餐厅,从而省了不少麻烦,费因曼觉得穿这样的长袍太方便了。

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都有回旋加速器。麻省理工的回旋加速器,放在一间洁净的房间里,控制室则在另一间房间,那里一尘不染,学生一般是不能接触这台机器的。而普林斯顿的那台回旋加速器,则放在一栋陈旧的大楼的地下室,房间里爬满了电线,许多开关悬在电线上,冷却水从水阀不住的滴出来,各式各样的工具扔的到处都是,世界上没有比它更乱的实验室了。费因曼面对这一团糟的实验环境兴奋不已,这里表面上看乱糟糟的,但正说明这台仪器是科学家们自己安装的,每个人都知道这部机器的来龙去脉和每一部分的功能,普林斯顿之所以出了那么多的研究成果,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真正在使用这台机器,而不是把这台昂贵的机器作摆设。

费因曼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在惠勒的指导下,他开始致力于解决如何消除量子电动力学中诸如电子自能等困扰物理学的老大难问题。他的想法是:一个电子对附近的电子作用,使他们产生效应,这才是辐射反应力的来源。为此,他试图用超距作用来避免自由场,并且使用推迟势和超前势的叠加来建立新的模型。费因曼的这套想法虽然和标准的量子力学理论有很大差异,但是他却可能解决古典物理中电子自我作用这一困难,从而发展出一套电子理论表达的新形式。

惠勒觉得费因曼的想法很有创意,因此建议他就这个问题做一次学术报告。尽管这是费因曼平生第一次作学术报告,他仍然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主持报告会的维格纳教授,他才感到了紧张。维格纳告诉他,罗素将会来参加研讨会。罗素的大名把费因曼吓了一跳。维格纳接着说:我想冯诺伊曼教授也会有兴趣的。诺伊曼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费因曼吓得脸都黄了。维格纳接着又说:爱因斯坦很少参加我们的研讨会,可是你这个题目太有趣了,因此他也会来。费因曼这时已经面无人色了。不过,等到真的上了讲台,费因曼却一点也不紧张了,只要一思考物理问题,他就会全神贯注于要说明的问题上,一切杂念都会飞到九天云外,下面的听众是谁,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了。

1941年12月,美国卷入了世界大战,从而暂时中断了费因曼的研究工作。军队到普林斯顿校园招聘科学家,特别声明需要物理学家。军队招聘物理学家的消息,使费因曼十分兴奋,也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他毅然放弃了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的机会,参加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在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大师云集,而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费因曼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他以大胆和敢提反对意见而著称。费因曼的顶头上司、理论物理部的主管是大名鼎鼎的汉斯贝特,但和这样的人物谈论问题,费因曼也毫无顾忌地与之展开争论甚至争吵。与读书的时候一样,费因曼只要一谈物理问题,就会全用不,你错了你简直疯了之类的话去刺激对方。费因曼不怕大人物,不怕权威,而许多大人物也因此愿意接近他。一天,尼尔斯玻尔来到洛斯阿拉莫斯。玻尔在接见那些大人物前,先找来费因曼讨论问题。因为老玻尔知道这些大人物个个都怕他,只有费因曼会指出他的想法中的谬误,因此讨论问题时,单找那些只会说是,玻尔博士的人是不行的,而应该先听听那些会说你疯了之类的小伙子的意见。(摘选自《犹太名人传》)

【注】费因曼(19181988):美国物理学家。他与施温格(Julian.Schwinger)和朝永振一

郎共同分享了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费因曼就学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由顽童逐渐成长为一位令人赏识的科学家。

B.文中写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大学对回旋加速器的不同设置与管理,目的在于突出两校迥异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C.费因曼致力于如何消除电子自能等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构想,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意义。

D.一谈到物理问题,费因曼总会用话语刺激对方,但许多大人物却愿意与他交流讨论,因为他能给对方学术帮助。

E.本文先写费因曼求学的一段经历,再写参加工作后的一个片段,选材丰富、集中,富有典型意义和感染力。

(2)第四自然段对费因曼进行了哪些神态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费因曼的成长得益于哪些有利因素?请简要说明。(6分)

(4)费因曼是一位具有什么个性特征的科学家?从他在本文这段成长经历中,你得到了哪些

启示?请你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