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象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在鲁迅先生家里作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的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节选自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19.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主要内容。(4分)
20.文中加横线的语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21.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9.(4分) 鲁迅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协调)。
(1) 服饰颜色搭配要协调;(2)服饰要考虑到体型特点,利用视觉偏差,有所矫正。(3)服饰要与场合、气质协调;(答案中只要有关键词--和谐或协调,得2分,其余每点1分。)
20. (5分)插叙。(2分)扩大作品容量(或:增加行文时空跨度)(1分)。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加丰满了鲁迅先生的形象。(2分)
21.(6分)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或者答:善解人意、心细如丝、对小辈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2分)
不背离。(1分)
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的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这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对误解鲁迅、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恰恰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弱点和缺点,本来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