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库

2021中国击水观后感 关于中国击水观后感

时间:2022-10-02 05:01:26 作者:美篇推荐 字数:18454字

今日热播的《中流击水》政论专题片,大家都已经观看了吧,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1中国击水观后感,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

2021中国击水观后感1

电视剧《中流击水》是借“红船”意象,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写传。《中流击水》主要讲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这十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全剧涉及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中山舰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等百余位个性鲜明、命运迥异的历史人物。该剧从原点出发,全景式再现1919年到1928年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劈波斩浪的艰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该剧以历史逻辑剖析中国共产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以共产党人的奋斗初心照见“红船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故事从1919年讲起。3月的北京站,青年毛泽东终于追上同学,赶上了驶往上海的列车,在那里,他即将为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送行。列车车厢里,同学与青年润之之间有组对话开宗明义,既点出人物的初心,也凝练着全剧核心——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葆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中流击水》用这样的开局亮明全剧主线,即以毛泽东为主要视角,回望建党初心;同时以历史事件为依托,描绘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者在艰苦卓绝的境遇下坚守初心、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讴歌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人格之美。

《中流击水》以“红船精神”为统领,主要讲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这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描绘了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与周恩来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在艰苦卓绝的境遇下坚守初心、努力奋斗、无私奉献,重点展现了共产党先驱者的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人格之美。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先驱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但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突出践行者是毛泽东。不同于其他党史题材剧,《中流击水》以“寻路”为主题,以毛泽东的视角展开故事,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工农,切合实际,终于找到一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剧中,“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到底该走哪一条道路”和“确定道路之后,到底该如何走下去”两大悬念贯彻始终。

全剧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建党先驱们接触马克思主义、走进马克思主义、探索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历程,凸显出共产党人伟大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这是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更是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

信仰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铸就了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革命先烈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魂。上绞刑架前呐喊“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的李大钊,“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方志敏,忍受敌人种种酷刑却始终坚贞不渝的江姐……这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闪耀着信仰光辉的红色革命故事,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每一段历史时空,都需要自己的精神指引。“砸碎旧世界”的革命之时需要信仰,“创造新世界”的建设年代需要信仰,踏上民族复兴之路,亦需要信仰的光芒和力量。诚然,物质、利益这些外在的东西,对很多人而言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个人的责任担当、理想的价值追求才更能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尤其是作为党员干部,经常问一问自己,是否将信仰具体化到了在事关原则立场的问题上敢于亮剑发声,在接待来访群众时多一些耐心细心,在开展工作时能多一些创新作为;是否能够在工作中永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树牢“星星之火可燎原”的必胜信心,练就“利禄不能动其心”的坚定品格。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坚定信念、不懈奋斗、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2021中国击水观后感2

近期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央视播出。该片通过权威访谈和鲜活故事,既勾勒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框架,也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宏伟实践,反映了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仔细的观看了这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尤其是《中流击水》一集给我特别多的震感与鼓舞。弱国无外交的内涵虽说不够严谨,可弱国外交处在弱势地位却是客观存在,战争年代是如此,和平时期也不例外。中国外交从“战火”中走过来,深知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更懂得外交不分大小国,都是国际关系一份子,不能歧视、忽视。抱着国无大小的平等态度,抛弃丛林法则和零和博弈,中国外交坚守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原则赢得世界认同。合作共赢在理念与实践上“开花结果”拓宽了“朋友圈”,也为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铺好路、架好桥。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在福建厦门举行,主题是:“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金砖合作已经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随着我国多方面领域的发展,我国的外交地位在国际舞台上彰显着独特的风采。在厦门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吸引世界目光,厦门峰会开启的“金砖+”模式更是引发热议。“金砖+”模式向更多发展中国家发出合作共赢的邀约,拓宽了金砖“朋友圈”,扩展了合作共赢的空间,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理念注入多元化新鲜血液,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包容性增长,提供了可持续的金砖力量。作为金砖五国十年合作共赢的升级版,“金砖+”模式将为世界未来的合作共赢带来新契机、新方案、新向度。

2021中国击水观后感3

革命历史剧《中流击水》正在央视一套火热播出中,该剧讲述革命先辈在动荡时代发起营救运动,进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王仁君搭档董勇、王志飞、马少骅领衔主演,再现革命先辈的热血奋斗历程,引发观众讨论。

首播热度不俗 高燃开启名场面

此次王仁君在剧中饰演的教员是一个胸怀壮志兼济天下且内心勇敢坚毅的革命者,王仁君在剧中的演绎展示了教员青年时期的革命热情。剧情一开场便是王仁君饰演的教员奔赴火车站前往长沙,寻找革命事业更好发展的场景,一路奔走之下都无暇顾及脚下鞋履。在登上火车后他与同学分享自己的革命想法,即便没有前往法兰西感受西方思想,但依旧不卑不亢坚守革命初心,“国家的自强之路必须根植在这个国家本身的文明土壤之上”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教员在湖南长沙教书时向学生们讲述八国联军侵占中国的屈辱历史,列强侵犯中国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欺负我们目前的中国人,腰杆子不直,站不起来”,王仁君用自身的专业演技将教员身上的革命热忱生动刻画,不卑不亢与坚韧自强并济,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细腻演技获认可

王仁君在剧中饰演的角色,在经历了母亲因病离世、父亲对于他的革命事业不予理解,在面对此种局面之时,为了早日获得革命事业的成功,毅然决然走上北上之路。将角色身上的正直勇敢、机智聪敏诠释的恰到好处,王仁君的眉眼之间尽是细节,生动细腻的将教员在革命时期的心路历程完美展现。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有点喜欢王仁君演的教员,儒雅又坚毅,好有力量呀”“唐国强的接班人找到了,王仁君这个领导人角色塑造的还是蛮成功的,神似形亦似,不愧是专业演员”“中流击水让我破防了!‘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这句话真的yyds,王仁君老师台词处理的很好!”。

《中流击水》首播即收获认可,不少观众已经开始期待接下来的剧情,王仁君在剧中的精彩表现也收到了广大观众的肯定。

2021中国击水观后感4

5月15日晚间,电视剧《中流击水》在央视一套两集首播。该剧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以全新视角,讲述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的历史内容。该剧秉持严肃的历史史学视角,尊重电视剧艺术自身的创作规律,打开了一个故事性和思想性兼具的佳作局面。《中流击水》在开局气魄、主线串联、传神细节等多方面,呈现了非常高的水准,首播两集,已经带上了佳作气象。

尊重电视剧艺术自身的故事性原则,同时秉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思想性要求,《中流击水》的戏剧张力由思想而生,而思想性内容的呈现,又是以极具戏剧张力的桥段方式出现的。《中流击水》首播剧情当中,很多内容设计,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聊一聊《中流击水》故事性和思想性兼具的艺术气质。

开局气魄,毛泽东丢鞋追火车,以鞋子类比“中国进步之思想”。

电视剧《中流击水》开局第一个桥段,便是青年毛泽东提着行李箱火车站追火车。杨开慧在后边追他,让他慢一点跑。毛泽东把自己的一只鞋子都跑丢了。杨开慧呼喊他这只鞋子。毛泽东竟然脱掉另一只,也扔了过来。一般人,都会去等丢掉的那只,而青年毛泽东,则丢掉脚上这只。戏剧张力的一面,是毛泽东健硕的体魄,和大踏步向前的性格追求。思想层面上,这样一个细节,青年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呼之欲出,亦只有这样的大步向前、斩荆披棘,才能引领民族之解放。

乃至于火车之上,同学们见到赤脚的毛泽东,纷纷帮助他找合脚的鞋子。继而,毛泽东发表了对于留在中国,还是去留学法国的看法。他认为,应该一部分出去看看,一部分留在中国,继续观察,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有鞋子穿在自己脚上,才知道合不合脚。可以说,这个桥段,是《中流击水》的点睛之笔!看似讲的是鞋子,实则讲的是中国进步思想之选择。当时的中国,面对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其实也是后续剧情当中的“主义之争”。青年毛泽东用一双鞋就给出了答案:无论是哪种道路,哪种主义,都需要继续探索,需要拿出来“穿在”我们民族自己的“脚上”,用实践的方式检验这些真理是否可行。

这样的桥段,是真正高屋建瓴的,看似讲丢鞋子、扔鞋子和找合脚的鞋子,但实际上,呈现的则是领袖风范、高瞻远瞩的思想见识和深入浅出地哲学分析能力。尤其是对“道路和主义”上的艺术呈现,甚至可以看作是对后续剧情的一种高度梗概。这就是故事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主线串联,营救陈独秀先生,串起一个时代,和时代上的重要人物角色。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人物众多,历史线索庞杂,容易出现剧情叙事的杂乱感。反观《中流击水》,在叙事上,章法明确,庞而不乱,堪称佳作典范。比如,首播的两集剧情当中,陈独秀先生的被捕与营救,成为一个“大情节”,用这个大情节串起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代人物,和时代人物们所信奉的思想哲学内容。正所谓,一条线,串起了一整张网。

陈独秀先生被捕,串起了已经在湖南的毛泽东,正在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北京的李大钊、高君曼,南方的陈炯明、蒋介石,乃至于当时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这些情节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毛泽东、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国热情,并且看到大家为理想而奋斗的具体内容。也能够看到李大钊先生对于陈独秀被捕的自责之情,陈先生夫人高君曼的内心伤感等等。乃至于陈炯明打着营救旗号的军饷募捐,及其蒋介石的“道不同不相与谋”等等。

这种有效叙事,主线串联的方式,让《中流击水》叙事节奏感明确,能够形成非常有力的叙事期待,并且能够在这种巨大的叙事推力当中,分别呈现角色人物,让每一个人物都能发出声音,产生桥段冲击力,不仅完成剧作的故事要求,而且呈现各自的思想内容,传达当时的各种时代精神。这其实就是剧作故事性和思想性的有效结合。

传神细节,个人叙事和思想哲学叙事的并行不悖。

电视剧《中流击水》最让观众叹为观止的地方就是,个人叙事和思想哲学叙事的并行不悖。很多桥段内容,表面看是个人叙事,家长里短,甚至是情感叙事,但仔细品味,终究发现,桥段深层次藏着的,其实是思想叙事和哲学叙事。《中流击水》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正是用这样的叙事,去回答,党成立的时代必然性。我们不妨从已经播出的剧情当中,找几个细节,管中窥豹。

杨开慧刷鞋。个人叙事层面上,这是对前边毛泽东扔来另一只鞋的故事延续,继而呈现主人公们的情感内容。而《中流击水》的嚼劲儿,恰好呈现在它并不满足于这种个人情感和故事的叙事上,而是继续生出基于“鞋子”的桥段内容,尤其是杨昌济老先生关于“他是应该换一双鞋子”了的高论,虽然没有讲透,但已经暗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即将到来,青年毛泽东已经走出去,并且即将开创一个真正适合中国的“主义与道路”。这样的细节,恰好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传神之处。

陈延年监狱见陈独秀。这场戏,看似讲父子情,实则更是讲父子之间的思想交流。表面上看,是儿子探望狱中的父亲,担心父亲的牢狱之灾等等。实质上,则是父子之间对巴枯宁等思想的看法交流。父亲认为不要读巴枯宁,稍后的剧情当中,李大钊先生也发表看法,认为可以读一点。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同归。本身,谈论“无政府主义”这样的理论性内容,是较为枯燥的。但是,《中流击水》用这样的细节内容,包裹住了戏剧张力的同时,把角色人物对于这一主义的各自看法全部呈现清楚,恰好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精准之处。

接陈独秀出狱的站位。这场戏,甚至可以让一些观众看出喜剧笑点来。陈独秀先生不接胡适先生递上来的鲜花,蔡元培先生调侃为何大家不站在一起,李大钊先生站在众多学生的后边等等。这些桥段,都是具有戏剧性的,可以形成影视剧中的看点。但同时,这也是思想性的,是问题与主义的一次分庭抗礼。《中流击水》把历史哲学课上的“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一些主义”的争论,竟然创作成为一个有效的剧情桥段,这就是对影视剧故事性和思想性的双重尊重。

乃至于这部电视剧的很多细微画面,都能让观众拍案叫绝。比如,陈独秀先生出狱,李大钊先生接到陈先生之后,两人在城墙边聊天的一处细节。李大钊先生拥抱陈先生,并且拍其肩膀。尘土飞起!这样的画面,正好和刚刚出狱的情景呼应。这些细节画面,可能都是一瞬间的,但戏剧张力十足,弦外之音明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中流击水》,总有不经意间的细节之美。

基于以上内容来论,目前该剧刚刚播出两集,已经带上了非常不错的佳作气象。《中流击水》叙事时间跨度从1919年到1928年,这十年当中,还有更多波澜壮阔的党史内容,我党成立、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两党分裂、南昌起义、农村包围城市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等等。这些内容,都会在《中流击水》后续的剧情当中播出。该剧的开局已经引人入胜,后续的剧情,更是值得期待。基于目前的质量,《中流击水》值得向剧迷们推荐一下。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1中国击水观后感全部内容,本站一直关注学习资料,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更多内容请各位同学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