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资讯-教育资讯

苏州园林美术教案设计 苏州园林教案详案

时间:2022-09-13 09:55:06 作者:学习啦 字数:22761字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州园林美术教案设计 苏州园林教案详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1

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提问:第二段可以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两层:

(1)(3—6)从小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7—9)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二、讲析第一段(3—6)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三段:

(1)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2)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发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四段。

(1)指明概括段意。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4、指导学习五段。

(1)指名概括段意

——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2)逐句分析。

(3)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插了描写和议论。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6段

1)指名概括段意。

2)分析:第一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与“深了”紧密呼应。

三、指导分析第二层(7—9)

1.齐读第三层;

2.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

3.讨论第7段首句的作用;

——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小结:

——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主体和重点。

四、讲析第三段(10)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这段文字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愿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当安排说明顺序,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六、作业

1.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仿照范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2.试就议论、描写、记叙三方面的语言各抄几句。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 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4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2、品读课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3、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该节课教学目标目标清楚明白、具体,易激发兴趣,包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符合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该节课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抓住关键,结构合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城,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罕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听着现代著名作家、苏州人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进苏州园林

从名句下手,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初步了解苏州园林并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阅读评说,领略苏州园林之美

1.粗读课文,梳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表现形式,用“苏州园林美在——”说话(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四个讲究)(此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内容,理清课文总分结构,迅速识别中心句与支撑句学生可说:苏州园林美在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美在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美在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美在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2、苏州园林讲究完美的图画除了上述四个讲究之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3、寻读课文,评说园林图画美的内涵,用“苏州园林体现出的美”说话

(抓住文中与图画美相关的词句,学生很快能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呈现出不对称的美(美术画),假山的堆叠体现出艺术的美,池沼周围景物的配置追求自然的美、变化的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美,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层次的美,角落装饰体现出别致的情调,门窗体现出工艺的美、图案的美,色彩体现出搭配的美??)

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3-6段,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面探索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小组合作,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圈点批注)

思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此为主问题)

(通过此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巧妙地插问,承上启下,使课堂教学流畅,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补充评论,既起到点拨作用又提高学生的认识

语言是文章的灵魂,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准确而充满情趣要把探求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与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起来,以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色

③对于文章提到的艺术特点的品析,应随即播放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材施教,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遵循常规但不拘泥,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特点,从具体到抽象对教材进行处理,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设计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形式多样,分量与难度适中

交流内容预设: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自然之趣(此处主要扣住“绝不讲究对称即可)

(2)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感(这一部分重点研读,为学生精读文本提供范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A、假山的特点

假山的总体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造型,它们千姿百态,重峦叠嶂;搭配,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效果,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都能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教学时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辨析“艺术”与“技术”学生思考: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为什么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改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行吗?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能否改成“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B、池沼设计特点

池沼的设计大多引用活水,因地制宜,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布置

池沼要求学生说出四点:

一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二是水面成河道模样,设计决不雷同的小桥;

三是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若自然,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补充说明:可与《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比较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所追求的这样的一种自然之趣,都是为了取得称为一幅画的效果)

四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而且水中养鱼种荷,“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可以改为“决不相同”吗?不可以,“雷同”是不该相同而相同的意思,突出了苏州园林桥梁的各具情趣)

⊙用减词法品味下列修饰限制性的词语,领悟它们准确的表达作用如: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②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3)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这个环节利用抓关键词的方式,抓住“映衬”一词,让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是如何映衬,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5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 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说真话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难点:

准确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学生分析:本.教案是公开课上教师与陌生的学生力求一节课完成《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由于教师与学生互不了解,又有许多听课和评课老师,因此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组织教学环节,力求调节好学生情绪、激活学生思维。

全堂课的设计,教师把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学习范例、自主表达作为第一要素。力求让师生忘记公开课的功利目标和压力,自然的、真实的展示自己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这人哪,自以为是很有个性的,但我很想知道我在你们的眼里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告诉我好吗?请注意:特点就是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由的发言,教师适当评点,真诚地肯定找出老师特点(包括缺点)的发言。鼓励学生说真话,说独特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老师不完美,也说不上漂亮,可我很快乐,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同学们能找出老师的特征,可以说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了一半。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学生自己寻找苏州园林的特征并进行说明

1、 请大家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影片,说说自己总的印象。

(学生一般会说出苏州园林很美,老师追问究竟美在何处。引导学生抓苏州园林的特征。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2、 定格一个画面,让学生鉴赏品位,理解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的美,指导学生有层次的鉴赏和说明(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三、探究课文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

1、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曾写过一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来介绍苏州园林,我们来读一读看他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

(明确: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讨论作者从那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进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 比较先前板书的学生答案,思考并讨论作者说明顺序的清晰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指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的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4、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的特点,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准确性。思考,除了准确以外,这篇说明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明确其语言的优美典雅。

四、拓展

有这样如画的园林,的确不愧人间天堂之美誉。其实,我们的祖国本就是一幅宏伟绚丽的画卷,咱们的家乡绵阳,不正是其中精美的一笔吗?

1、看绵阳人民公园和富乐山公园的图片,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分两组,讨论、概括自己所选公园的特点,比一比哪一个公园更好。

2、教师点评:同学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真是难分难解。咱们请听课老师来评判胜负好不好?大家假设老师们是外来游客,请你当当小导游向他们推荐自己所选的公园,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写解说词,每个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导游。哪个小组最后吸引的游客最多,哪个小组得胜。当然,如果有游客投诉宣传不实,有欺骗旅游者的语言,那个小组就取消比赛资格了。老师们,投诉请到我这儿,"3·15"到了, 我一定为消费者主持公道。学生写解说词。

3、选出的学生代表模拟导游。听课老师以掌声热烈程度评判胜负。

4、教师点评比赛结果,结束本课。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