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读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pèi ]

读音:pèi

拼音:pei

简繁:沛

五笔:IGMH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IGMH

笔画:7画

吉凶:吉

仓颉:EJB

结构:左右

郑码:VALI

四角:35127

区位:3770

统一码:6C9B

异体字:㳈,伂,霈,?,?

英汉互译:abundant,full,copious,sudden

笔顺:点、点、提、横、竖、横折钩、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34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zuidu.com

起源

沛姓主要源自:子姓、芈姓。

沛姓沛姓起源一

出自夏朝大禹后裔之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夏禹,传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其后裔以封国为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阳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寝氏、彤氏、彤城氏、弋氏、褒氏、纶氏、巢氏、男氏,有南氏。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的商部落帝契之孙相土(商汤第十一世祖)率领商族部落定居于相山脚下,组成氏族方国,并聚落城邑,古名相国、沛国,国都相邑,邑之主山名曰相山。相山、相土、相邑、沛邑均名于一号。沛氏国地在今安徽淮河流域,因境内有沛河(淮河支流)而名,都城在相邑(今安徽淮北)。商汤灭夏桀之后,其沛国随之灭亡。

亡国之后的沛国贵族以及部分国人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读音作bèi(ㄅㄟˋ)。

沛姓沛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后裔殷商七族之一,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轩辕氏第十八代即商汤,建立了商王朝。

据史籍《路史》记载,在商王朝后期有诸侯国古沛国,故址在今安徽省宿县一带。周武王姬发灭商纣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其故沛国贵族和部分国人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沛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亦作bèi(ㄅㄟˋ)。

沛姓沛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后裔刘氏大汉王朝,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楚汉之战,刘邦获得最终胜利,建立了雄据东方的大汉王朝,之后大封天下。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将家乡的泗水郡(今江苏徐州、淮安、邳州,安徽凤阳、宿州、泗州一带)改为沛郡,治所仍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并给家乡之民皆赐姓为“沛”,称沛氏家人,同享刘氏富贵。不过,真正“承享皇恩”的乡里民众并不多。西汉末大司马王莽于汉孺子婴居摄元年(公元6年)篡汉之后,改沛郡为吾符郡,那些“沛氏”大多都纷纷改回原姓,仅余下少数与刘汉沾亲带故者保持了沛氏,其时姓氏读音仍作bèi(ㄅㄟˋ)。

东汉初期的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年(公元26年),吾符郡又改回为沛国。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移沛国治所到沛县(今江苏沛县)之后,该支沛氏族人随治迁徙到沛县,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读音改作pèi(ㄆㄟˋ)。

沛姓沛姓起源四

源于古高车族,出自高车族右叔沛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北史·高车传》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高车民族先有六大部,后分化为十二部:“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叔沛氏。”

南北朝初期,高车民族为东胡鲜卑族政权的北魏道武帝拓拔·珪所降服,逐渐融入到鲜卑族中,其中的叔沛氏部族(亦称布收沛氏、右叔沛氏、右外沛氏)在后来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推行的的汉化改革政策中,汉化改为单姓沛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pèi(ㄆㄟˋ)。

沛姓沛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郭尔罗斯部落高沛氏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果儿勒斯氏、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豁罗剌思氏后裔,以部为氏,内扎萨克蒙古中也分布有该姓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查木拉(今黑龙江肇源东二站)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los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郭尔罗斯氏改汉姓为郭氏、高氏、查氏等。

在明末清初,满族郭尔罗斯氏中有一高沛氏家族,主要分布在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州一带),隶属于满洲正蓝旗,族人多追随佟·努尔哈赤征战至奉天(今辽宁沈阳),后有子孙族人入关进京为官者,还有拨入义州正蓝旗当差者。清朝末期,高沛氏家族多冠汉姓为高氏、沛氏等,世代相传至今。满族沛氏的姓氏读音皆作pèi(ㄆㄟˋ)。

沛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一千位,在台湾省也有零星分布,以吴兴、沛郡为郡望。

吴兴郡:周朝时期始置县,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孙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晋朝义熙初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今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改湖州为吴兴郡。

沛郡:亦称沛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商部落契之孙相土(商汤第十一世祖)率领商部落定居于相山脚下,组成氏族方国,并聚落城邑,古名相国,国都相邑,邑之主山名曰相山。相山、相土、相邑均名于一号。春秋时期,宋共公(公元前581~前576年)因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水患,迁都相邑,成为名都大邑。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废为齐国相邑,后为魏国相邑。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置泗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下分三十六郡,以相邑置相县,属泗水郡。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农历7月,陈胜、吴广起义,占领相县。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司马尼屠相。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楚伯项羽分封灭秦有功将领、旧六国贵族及秦降将十八人为诸侯王,以梁、楚旧地九郡自立为西霸王,泗水郡属西楚国。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楚汉在濉水大战,刘邦五十万兵败北,相县仍属西楚国泗水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分泗水郡置沛郡,治相县,直属汉廷。因相城古为沛郡(国)治所,又称大沛。而称今江苏沛县境内的沛故城为小沛。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叛汉,刘邦在相县击败英布,沛郡归汉,领三十七县,属地内仅设相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曾为大将居翁相城侯封地,为相城侯国,后复为沛郡。王莽篡汉建新朝,于始汉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沛郡为吾符,改相县为吾符亭。东汉相县属豫州。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农历6月,刘秀改封其子刘辅为沛王,沛国仍都相。三国曹魏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相县改属豫州谯郡。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农历12月,封司马景为沛王,沛国仍都相,属豫州。永嘉乱后,相县陷入汉国将石勒。西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属石勒所建的后赵,相县改属后赵豫州沛郡兼郡治。东晋初年,祖逖北伐,曾短时间归东晋,仍之。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为后赵占据。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沛郡复归东晋。次年徐、豫二州均为晋属。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相县改属前燕豫州沛国。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相县复归东晋,仍之;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豫州入前秦,属前秦。东晋太元五年(公元380年),改豫州为东豫州,相县仍属东豫州沛国;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相县为东晋,改属徐州。晋末,改徐州为北徐州,沛郡及相县改属北徐州。北朝北魏天赐二年(公元405年),相县入北魏,仍属徐州沛郡,郡治改萧故城(今江苏萧县郭庄乡欧村),义熙北伐,相县等复入东晋。南朝宋国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北徐州径称徐州,相县仍属徐州沛郡兼郡治。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公元466年)农历10月,徐州沛郡及相县入北魏,沛郡仍治萧故城。北朝北齐天保四年(公元553年),相县改属徐州彭城郡;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相县,并入徐州彭城郡承高县(今江苏萧县),县治改萧故城。至清,为相城乡,属宿州。建国前无县以上建置。

吴兴堂:以望立堂。

沛郡堂:以望立堂。

一、pè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运城及吕梁地区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於《姓苑》。《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沛,徐也,有沛氏。商人六族有沛氏、徐氏。子姓国。”望出吴兴。

二、bèi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据《路史》云:“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子姓,系殷商六族之一。古沛国在今安徽宿县西北。郡望:吴兴。”《汉语大字典》音pèi。

三、

沛姓分布:浙江萧山、江苏高淳、上海川沙等地均有此姓。

沛姓起源:

1、夏王支庶封于沛(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因氏,见《姓源》。

2、系自子姓。商汤之裔有沛氏,见《路史》。

郡望:吴兴。

变化:一作��。

历史名人

郡望

吴兴郡:周朝时期始置县,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孙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晋朝义熙初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今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改湖州为吴兴郡。

沛郡:亦称沛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商部落契之孙相土(商汤第十一世祖)率领商部落定居于相山脚下,组成氏族方国,并聚落城邑,古名相国,国都相邑,邑之主山名曰相山。相山、相土、相邑均名于一号。春秋时期,宋共公(公元前581~前576年)因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水患,迁都相邑,成为名都大邑。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废为齐国相邑,后为魏国相邑。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置泗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下分三十六郡,以相邑置相县,属泗水郡。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农历7月,陈胜、吴广起义,占领相县。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司马尼屠相。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楚伯项羽分封灭秦有功将领、旧六国贵族及秦降将十八人为诸侯王,以梁、楚旧地九郡自立为西霸王,泗水郡属西楚国。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楚汉在濉水大战,刘邦五十万兵败北,相县仍属西楚国泗水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分泗水郡置沛郡,治相县,直属汉廷。因相城古为沛郡(国)治所,又称大沛。而称今江苏沛县境内的沛故城为小沛。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叛汉,刘邦在相县击败英布,沛郡归汉,领三十七县,属地内仅设相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曾为大将居翁相城侯封地,为相城侯国,后复为沛郡。王莽篡汉建新朝,于始汉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沛郡为吾符,改相县为吾符亭。东汉相县属豫州。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农历6月,刘秀改封其子刘辅为沛王,沛国仍都相。三国曹魏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相县改属豫州谯郡。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农历12月,封司马景为沛王,沛国仍都相,属豫州。永嘉乱后,相县陷入汉国将石勒。西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属石勒所建的后赵,相县改属后赵豫州沛郡兼郡治。东晋初年,祖逖北伐,曾短时间归东晋,仍之。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为后赵占据。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沛郡复归东晋。次年徐、豫二州均为晋属。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相县改属前燕豫州沛国。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相县复归东晋,仍之;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豫州入前秦,属前秦。东晋太元五年(公元380年),改豫州为东豫州,相县仍属东豫州沛国;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相县为东晋,改属徐州。晋末,改徐州为北徐州,沛郡及相县改属北徐州。北朝北魏天赐二年(公元405年),相县入北魏,仍属徐州沛郡,郡治改萧故城(今江苏萧县郭庄乡欧村),义熙北伐,相县等复入东晋。南朝宋国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北徐州径称徐州,相县仍属徐州沛郡兼郡治。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公元466年)农历10月,徐州沛郡及相县入北魏,沛郡仍治萧故城。北朝北齐天保四年(公元553年),相县改属徐州彭城郡;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相县,并入徐州彭城郡承高县(今江苏萧县),县治改萧故城。至清,为相城乡,属宿州。建国前无县以上建置。

吴兴堂:以望立堂。

沛郡堂:以望立堂。

一、pè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运城及吕梁地区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於《姓苑》。《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沛,徐也,有沛氏。商人六族有沛氏、徐氏。子姓国。”望出吴兴。

二、bèi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据《路史》云:“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子姓,系殷商六族之一。古沛国在今安徽宿县西北。郡望:吴兴。”《汉语大字典》音pèi。

三、

沛姓分布:浙江萧山、江苏高淳、上海川沙等地均有此姓。

沛姓起源:

1、夏王支庶封于沛(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因氏,见《姓源》。

2、系自子姓。商汤之裔有沛氏,见《路史》。

郡望:吴兴。

变化:一作��。

姓氏源流

一、pè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运城及吕梁地区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於《姓苑》。《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沛,徐也,有沛氏。商人六族有沛氏、徐氏。子姓国。”望出吴兴。

二、bèi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据《路史》云:“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子姓,系殷商六族之一。古沛国在今安徽宿县西北。郡望:吴兴。”《汉语大字典》音pèi。

三、

沛姓分布:浙江萧山、江苏高淳、上海川沙等地均有此姓。

沛姓起源:

1、夏王支庶封于沛(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因氏,见《姓源》。

2、系自子姓。商汤之裔有沛氏,见《路史》。

郡望:吴兴。

变化:一作��。

堂号

吴兴郡:周朝时期始置县,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孙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晋朝义熙初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今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改湖州为吴兴郡。

沛郡:亦称沛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商部落契之孙相土(商汤第十一世祖)率领商部落定居于相山脚下,组成氏族方国,并聚落城邑,古名相国,国都相邑,邑之主山名曰相山。相山、相土、相邑均名于一号。春秋时期,宋共公(公元前581~前576年)因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水患,迁都相邑,成为名都大邑。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废为齐国相邑,后为魏国相邑。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置泗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下分三十六郡,以相邑置相县,属泗水郡。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农历7月,陈胜、吴广起义,占领相县。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司马尼屠相。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楚伯项羽分封灭秦有功将领、旧六国贵族及秦降将十八人为诸侯王,以梁、楚旧地九郡自立为西霸王,泗水郡属西楚国。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楚汉在濉水大战,刘邦五十万兵败北,相县仍属西楚国泗水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分泗水郡置沛郡,治相县,直属汉廷。因相城古为沛郡(国)治所,又称大沛。而称今江苏沛县境内的沛故城为小沛。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叛汉,刘邦在相县击败英布,沛郡归汉,领三十七县,属地内仅设相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曾为大将居翁相城侯封地,为相城侯国,后复为沛郡。王莽篡汉建新朝,于始汉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沛郡为吾符,改相县为吾符亭。东汉相县属豫州。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农历6月,刘秀改封其子刘辅为沛王,沛国仍都相。三国曹魏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相县改属豫州谯郡。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农历12月,封司马景为沛王,沛国仍都相,属豫州。永嘉乱后,相县陷入汉国将石勒。西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属石勒所建的后赵,相县改属后赵豫州沛郡兼郡治。东晋初年,祖逖北伐,曾短时间归东晋,仍之。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为后赵占据。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沛郡复归东晋。次年徐、豫二州均为晋属。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相县改属前燕豫州沛国。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相县复归东晋,仍之;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豫州入前秦,属前秦。东晋太元五年(公元380年),改豫州为东豫州,相县仍属东豫州沛国;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相县为东晋,改属徐州。晋末,改徐州为北徐州,沛郡及相县改属北徐州。北朝北魏天赐二年(公元405年),相县入北魏,仍属徐州沛郡,郡治改萧故城(今江苏萧县郭庄乡欧村),义熙北伐,相县等复入东晋。南朝宋国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北徐州径称徐州,相县仍属徐州沛郡兼郡治。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公元466年)农历10月,徐州沛郡及相县入北魏,沛郡仍治萧故城。北朝北齐天保四年(公元553年),相县改属徐州彭城郡;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相县,并入徐州彭城郡承高县(今江苏萧县),县治改萧故城。至清,为相城乡,属宿州。建国前无县以上建置。

吴兴堂:以望立堂。

沛郡堂:以望立堂。

一、pè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运城及吕梁地区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於《姓苑》。《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沛,徐也,有沛氏。商人六族有沛氏、徐氏。子姓国。”望出吴兴。

二、bèi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据《路史》云:“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子姓,系殷商六族之一。古沛国在今安徽宿县西北。郡望:吴兴。”《汉语大字典》音pèi。

三、

沛姓分布:浙江萧山、江苏高淳、上海川沙等地均有此姓。

沛姓起源:

1、夏王支庶封于沛(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因氏,见《姓源》。

2、系自子姓。商汤之裔有沛氏,见《路史》。

郡望:吴兴。

变化: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