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ǎo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18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zuidu.com
表姓主要源自:姜姓。
表姓表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姜器的狄族后裔,属于复姓汉化为氏。炎帝神农氏第十七代裔孙姜器的后代,分衍有潞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留吁氏等。其中的潞氏后来又分衍有隗氏、狄氏、落氏、落皋氏、戎氏、戎子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乌护氏、纥骨氏、壹利吐氏、异其斤氏、回纥九姓等。回纥,在汉史中又称袁纥、韦纥、乌护等,其意为联合、团结。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随着部落的逐渐强大而成为部落联合体的名称,进而又发展为民族名称与汗国的名称。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自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改称回鹘。以后,又称畏吾、畏兀儿等。回纥九姓在南北朝末期至隋、唐时期再分衍出高车十二族,即:乞表氏、乞伏利氏、咤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伏氏、达卢干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布收沛氏。其中的高车族乞表氏是个一直活跃在今甘肃省酒泉地区的部落群体,后来多有取汉字谐音单字“表”为姓氏者,称表氏,为高车族贵族世家,如在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农历3月归附北魏王朝的高昌国王曲嘉表,即为该表氏一族,“曲嘉”的汉义就是“王、法王”,“表”是其姓氏。
该表氏一族早已分别融入汉族、裕固族等民族中,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朝时期酒泉郡的表是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汉书·地理志》:“酒泉郡表是县”,本注曰:“莽日载武”。《后汉书·郡国志》:“改表是曰表氏,魏晋因之。”《后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汉朝时期的酒泉郡下辖两县,一为乐涫县,一为表氏县。唐朝学者李贤对汉史记录注释道:“表氏故城,在张掖西北”。今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为我国现存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一座古城址。骆驼城为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因地震水患而由政府出面搬迁重筑的酒泉郡表氏(表是)县城,从五胡十六国的前凉国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北周时期,该城一直为凉州建康郡郡治及其所辖表氏(表是)县城,唐朝时期为建康军城,公元766年被废弃,该城的建制历史延绵五百八十五年。
实际上在秦朝末年,酒泉郡表是县就已经存在了,当地居民主要来自北方各民族,后有相当一部分居住民以城池名称“表是”为姓氏,后随改为复姓“表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表氏。
表姓表姓起源二
源于朝鲜族,出自古百济新昌族,属于汉化取姓为氏。古代朝鲜民族的先民之一百济国新昌族中有表氏,源出古新昌县。据史籍《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政权(公元386~534年)在中国北部地区设置平州,治所在肥如城(今河北卢龙),领辽西郡和北平郡,辽西郡下辖有肥如、阳乐、海阳三县,北平郡下辖有新昌、朝鲜二县。
新昌、朝鲜二县当时多为今天的朝鲜族人,在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进行汉化改革的浪潮中,除了将中国北方的鲜卑、羌、匈奴、氐诸民族的原族姓氏强行汉化外,对其所辖地域边缘地区的其他民族,则大多以居地汉名称谓命其汉化姓氏,其中,对所辖东北地区的高丽、百济等民族,按北平郡下辖的新昌、朝鲜二县中的各小地名分别给其命姓,其中即有表氏,为新昌境内一民众集聚的屯子名称,时称“江表”,即当时北朝“河表七州”的北端(今辽宁鞍山海城甘泉镇向阳寨一带),以地名为氏。自此,朝鲜民族中开始有表氏,世代相传至今。
表姓表姓起源三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表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表特氏,亦称标特氏、彪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ao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表特氏多冠汉姓为杨氏、表氏、标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也名列在第一千六百零九位,以敦煌、酒泉、新昌为郡望。
今四川省的成都市,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沪西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辽宁省的本溪市、鞍山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承德市,黑龙江省的鹤岗市,台湾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南道长津郡成川市(大同江中游一带)等地,均有表氏族人分布。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酒泉郡:夏至战国为西戒地。秦至汉初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地。公元前174~161年,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逐走了原居牧在这里的乌孙和月氏族,占据了河西走廊。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县,在今酒泉市境内设福禄,乐涫二县,并隶始置之酒泉郡。郡驻福禄县(今甘肃酒泉),领九县,以郡隶凉州刺史部。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福禄县为显德县,改乐涫县为乐亭县,改酒泉郡为辅平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显德县为禄福县,乐亭县为乐涫县,辅平郡为酒泉郡。三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属曹魏国,建置同汉制。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为福禄县,隶酒泉郡。东晋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领地,皆置福禄、乐涫两县,隶酒泉郡。公元405年,西凉王李暠迁都福禄县,历十七年。北魏初置酒泉郡,乐涫戌,隶敦煌镇。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改置为福禄县、乐涫县,并属复置的酒泉郡,郡隶西凉州(近甘肃张掖)。西魏北魏分为东,西魏后酒泉地属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仍置福禄、乐涫两县,并属酒泉郡,隶西凉州(后改为甘州)。北周明帝元年(公元557年)初置福禄、乐涫二县,属酒泉郡,旋并乐涫县入于福禄县。继罢酒泉郡,以福禄县隶甘州。隋朝时期初沿北周建制,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酒泉郡,隶甘州。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从甘州分出,始置肃州,肃州之名始于此,领福禄县。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罢肃州,以福禄县入张掖郡。隋义宁元年(公元618年)改福禄县为酒泉县(酒泉县名始于此),实为李轨辖地。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平李轨,置酒泉、福禄两县,隶肃州,同时以福禄县驻地改为酒泉县驻地,移福禄县驻汉乐涫县旧址(今酒泉下河清乡皇城旧址)。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肃州隶陇右道。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河西道,肃州属之。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肃州为酒泉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2年)复为肃州。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后为吐蕃所据。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收复河西,复归于唐。五代时期属回鹘,称肃州。隶甘州回鹘。宋朝时期置酒泉军,羁縻,实属西夏,置蕃和郡,隶黑水镇燕军司。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后属蒙古。元朝时期蒙古废西夏的蕃和郡,置肃州。元至元七年(公元1271年)改置为肃州路。元至元八年(公元1272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93年)立甘肃行中书省(驻张掖),肃州路属之。明朝时期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置肃州,不领县,隶陕西布政使司。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改制为肃州卫,不领县,卫下置所,隶陕西行都指挥使(驻陕少)。清朝初期沿袭明制,置肃州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罢卫,将肃州并入甘州府。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改制为肃州直隶州,直隶甘肃行省布政使司(驻兰州)。同年分甘州的高台县归肃州直隶州。民国时期设酒泉县,隶安肃道。改道设署后,酒泉县隶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9月25日酒泉县和平解放,同年10月2日酒泉县人民政府成立,隶酒泉专员公署。1956年酒泉、张掖两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酒泉县属之。1959年1月酒泉、金塔两县合并建立酒泉市(地级)。1961年撤销地级市改为县级市,恢复金塔县,隶酒泉专员公署。1964年11月撤市改为县,1985年5月撤县建市,隶酒泉行政公署。2002年9月16日撒市改为肃州区,隶酒泉市(地级)。
新昌郡:即今辽宁省海城市,历史古老而久远。从小孤山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析木石棚墓葬发现,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前已有较大发展。自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辽隧、海城等十六个州(卫)县。海城在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汉朝时期时在县境内置新昌(今甘泉镇向阳寨)、辽隧(今西四镇三岔河东岸)、安市(今八里镇营城子)三县。三国时期曹魏占领北方,属平州,后改幽州。西晋时期,境内新昌、辽隧、安市三县皆废。东晋十六国的后燕光始四年(甲辰,公元404年),海城开始被高句丽割据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唐高宗总章元年(戊辰,公元668年)统一版图,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后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辽国,在境内置临溟县,为海州南海军的治所,境内有仙乡县(渤海国永丰县)、析木县,为铜州治(渤海国的花山县),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管辖。宋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金灭辽,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元灭金之后的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明朝时期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至清顺治十年(癸巳,公元1653年)隶属辽阳府管辖。辽阳撤府,海城属奉天府。
敦煌堂:以望立堂。
酒泉堂:以望立堂。
新昌堂:以望立堂,亦称海城堂、澄州堂。
一、表biǎ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阳泉、运城、忻州,福建之邵武,新疆之塔城,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初见于《姓苑》。《姓氏考略》注引张澍语云:“《汉书·地理志》表县属酒泉郡。或以地为氏。”(按:表县,《姓氏词典》引作“表氏县”,似误。汉代酒泉郡表县,在今甘肃高台县西。)
二、表
表姓分布:山东新泰、浙江萧山、贵州赤水、台湾台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表姓起源:汉时酒泉郡有表县(故城在今甘肃高台西),或以地为氏。亦见《姓苑》。
表姓名人:
表贡,明时广东番禺人,弘治中建阳县教谕。
郡望:河南。
表姓古代名人
表祥宋朝,(生卒年待考),四川成都人。著名僧人。宋哲宗时(公元1086~1110年)的著名僧侣,他善于绘人物像,写真手法高潮,常于妙高台壁间画东坡像。当时苏东坡为其题诗道:“目若新生之犊,心如不系之舟。要板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酒泉郡:夏至战国为西戒地。秦至汉初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地。公元前174~161年,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逐走了原居牧在这里的乌孙和月氏族,占据了河西走廊。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县,在今酒泉市境内设福禄,乐涫二县,并隶始置之酒泉郡。郡驻福禄县(今甘肃酒泉),领九县,以郡隶凉州刺史部。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福禄县为显德县,改乐涫县为乐亭县,改酒泉郡为辅平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显德县为禄福县,乐亭县为乐涫县,辅平郡为酒泉郡。三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属曹魏国,建置同汉制。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为福禄县,隶酒泉郡。东晋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领地,皆置福禄、乐涫两县,隶酒泉郡。公元405年,西凉王李暠迁都福禄县,历十七年。北魏初置酒泉郡,乐涫戌,隶敦煌镇。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改置为福禄县、乐涫县,并属复置的酒泉郡,郡隶西凉州(近甘肃张掖)。西魏北魏分为东,西魏后酒泉地属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仍置福禄、乐涫两县,并属酒泉郡,隶西凉州(后改为甘州)。北周明帝元年(公元557年)初置福禄、乐涫二县,属酒泉郡,旋并乐涫县入于福禄县。继罢酒泉郡,以福禄县隶甘州。隋朝时期初沿北周建制,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酒泉郡,隶甘州。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从甘州分出,始置肃州,肃州之名始于此,领福禄县。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罢肃州,以福禄县入张掖郡。隋义宁元年(公元618年)改福禄县为酒泉县(酒泉县名始于此),实为李轨辖地。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平李轨,置酒泉、福禄两县,隶肃州,同时以福禄县驻地改为酒泉县驻地,移福禄县驻汉乐涫县旧址(今酒泉下河清乡皇城旧址)。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肃州隶陇右道。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河西道,肃州属之。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肃州为酒泉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2年)复为肃州。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后为吐蕃所据。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收复河西,复归于唐。五代时期属回鹘,称肃州。隶甘州回鹘。宋朝时期置酒泉军,羁縻,实属西夏,置蕃和郡,隶黑水镇燕军司。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后属蒙古。元朝时期蒙古废西夏的蕃和郡,置肃州。元至元七年(公元1271年)改置为肃州路。元至元八年(公元1272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93年)立甘肃行中书省(驻张掖),肃州路属之。明朝时期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置肃州,不领县,隶陕西布政使司。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改制为肃州卫,不领县,卫下置所,隶陕西行都指挥使(驻陕少)。清朝初期沿袭明制,置肃州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罢卫,将肃州并入甘州府。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改制为肃州直隶州,直隶甘肃行省布政使司(驻兰州)。同年分甘州的高台县归肃州直隶州。民国时期设酒泉县,隶安肃道。改道设署后,酒泉县隶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9月25日酒泉县和平解放,同年10月2日酒泉县人民政府成立,隶酒泉专员公署。1956年酒泉、张掖两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酒泉县属之。1959年1月酒泉、金塔两县合并建立酒泉市(地级)。1961年撤销地级市改为县级市,恢复金塔县,隶酒泉专员公署。1964年11月撤市改为县,1985年5月撤县建市,隶酒泉行政公署。2002年9月16日撒市改为肃州区,隶酒泉市(地级)。
新昌郡:即今辽宁省海城市,历史古老而久远。从小孤山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析木石棚墓葬发现,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前已有较大发展。自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辽隧、海城等十六个州(卫)县。海城在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汉朝时期时在县境内置新昌(今甘泉镇向阳寨)、辽隧(今西四镇三岔河东岸)、安市(今八里镇营城子)三县。三国时期曹魏占领北方,属平州,后改幽州。西晋时期,境内新昌、辽隧、安市三县皆废。东晋十六国的后燕光始四年(甲辰,公元404年),海城开始被高句丽割据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唐高宗总章元年(戊辰,公元668年)统一版图,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后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辽国,在境内置临溟县,为海州南海军的治所,境内有仙乡县(渤海国永丰县)、析木县,为铜州治(渤海国的花山县),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管辖。宋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金灭辽,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元灭金之后的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明朝时期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至清顺治十年(癸巳,公元1653年)隶属辽阳府管辖。辽阳撤府,海城属奉天府。
敦煌堂:以望立堂。
酒泉堂:以望立堂。
新昌堂:以望立堂,亦称海城堂、澄州堂。
一、表biǎ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阳泉、运城、忻州,福建之邵武,新疆之塔城,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初见于《姓苑》。《姓氏考略》注引张澍语云:“《汉书·地理志》表县属酒泉郡。或以地为氏。”(按:表县,《姓氏词典》引作“表氏县”,似误。汉代酒泉郡表县,在今甘肃高台县西。)
二、表
表姓分布:山东新泰、浙江萧山、贵州赤水、台湾台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表姓起源:汉时酒泉郡有表县(故城在今甘肃高台西),或以地为氏。亦见《姓苑》。
表姓名人:
表贡,明时广东番禺人,弘治中建阳县教谕。
郡望:河南。
一、表biǎ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阳泉、运城、忻州,福建之邵武,新疆之塔城,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初见于《姓苑》。《姓氏考略》注引张澍语云:“《汉书·地理志》表县属酒泉郡。或以地为氏。”(按:表县,《姓氏词典》引作“表氏县”,似误。汉代酒泉郡表县,在今甘肃高台县西。)
二、表
表姓分布:山东新泰、浙江萧山、贵州赤水、台湾台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表姓起源:汉时酒泉郡有表县(故城在今甘肃高台西),或以地为氏。亦见《姓苑》。
表姓名人:
表贡,明时广东番禺人,弘治中建阳县教谕。
郡望:河南。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酒泉郡:夏至战国为西戒地。秦至汉初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地。公元前174~161年,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逐走了原居牧在这里的乌孙和月氏族,占据了河西走廊。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县,在今酒泉市境内设福禄,乐涫二县,并隶始置之酒泉郡。郡驻福禄县(今甘肃酒泉),领九县,以郡隶凉州刺史部。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福禄县为显德县,改乐涫县为乐亭县,改酒泉郡为辅平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显德县为禄福县,乐亭县为乐涫县,辅平郡为酒泉郡。三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属曹魏国,建置同汉制。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为福禄县,隶酒泉郡。东晋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领地,皆置福禄、乐涫两县,隶酒泉郡。公元405年,西凉王李暠迁都福禄县,历十七年。北魏初置酒泉郡,乐涫戌,隶敦煌镇。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改置为福禄县、乐涫县,并属复置的酒泉郡,郡隶西凉州(近甘肃张掖)。西魏北魏分为东,西魏后酒泉地属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仍置福禄、乐涫两县,并属酒泉郡,隶西凉州(后改为甘州)。北周明帝元年(公元557年)初置福禄、乐涫二县,属酒泉郡,旋并乐涫县入于福禄县。继罢酒泉郡,以福禄县隶甘州。隋朝时期初沿北周建制,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酒泉郡,隶甘州。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从甘州分出,始置肃州,肃州之名始于此,领福禄县。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罢肃州,以福禄县入张掖郡。隋义宁元年(公元618年)改福禄县为酒泉县(酒泉县名始于此),实为李轨辖地。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平李轨,置酒泉、福禄两县,隶肃州,同时以福禄县驻地改为酒泉县驻地,移福禄县驻汉乐涫县旧址(今酒泉下河清乡皇城旧址)。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肃州隶陇右道。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河西道,肃州属之。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肃州为酒泉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2年)复为肃州。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后为吐蕃所据。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收复河西,复归于唐。五代时期属回鹘,称肃州。隶甘州回鹘。宋朝时期置酒泉军,羁縻,实属西夏,置蕃和郡,隶黑水镇燕军司。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后属蒙古。元朝时期蒙古废西夏的蕃和郡,置肃州。元至元七年(公元1271年)改置为肃州路。元至元八年(公元1272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93年)立甘肃行中书省(驻张掖),肃州路属之。明朝时期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置肃州,不领县,隶陕西布政使司。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改制为肃州卫,不领县,卫下置所,隶陕西行都指挥使(驻陕少)。清朝初期沿袭明制,置肃州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罢卫,将肃州并入甘州府。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改制为肃州直隶州,直隶甘肃行省布政使司(驻兰州)。同年分甘州的高台县归肃州直隶州。民国时期设酒泉县,隶安肃道。改道设署后,酒泉县隶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9月25日酒泉县和平解放,同年10月2日酒泉县人民政府成立,隶酒泉专员公署。1956年酒泉、张掖两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酒泉县属之。1959年1月酒泉、金塔两县合并建立酒泉市(地级)。1961年撤销地级市改为县级市,恢复金塔县,隶酒泉专员公署。1964年11月撤市改为县,1985年5月撤县建市,隶酒泉行政公署。2002年9月16日撒市改为肃州区,隶酒泉市(地级)。
新昌郡:即今辽宁省海城市,历史古老而久远。从小孤山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析木石棚墓葬发现,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前已有较大发展。自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辽隧、海城等十六个州(卫)县。海城在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汉朝时期时在县境内置新昌(今甘泉镇向阳寨)、辽隧(今西四镇三岔河东岸)、安市(今八里镇营城子)三县。三国时期曹魏占领北方,属平州,后改幽州。西晋时期,境内新昌、辽隧、安市三县皆废。东晋十六国的后燕光始四年(甲辰,公元404年),海城开始被高句丽割据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唐高宗总章元年(戊辰,公元668年)统一版图,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后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辽国,在境内置临溟县,为海州南海军的治所,境内有仙乡县(渤海国永丰县)、析木县,为铜州治(渤海国的花山县),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管辖。宋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金灭辽,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元灭金之后的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明朝时期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至清顺治十年(癸巳,公元1653年)隶属辽阳府管辖。辽阳撤府,海城属奉天府。
敦煌堂:以望立堂。
酒泉堂:以望立堂。
新昌堂:以望立堂,亦称海城堂、澄州堂。
一、表biǎ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阳泉、运城、忻州,福建之邵武,新疆之塔城,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初见于《姓苑》。《姓氏考略》注引张澍语云:“《汉书·地理志》表县属酒泉郡。或以地为氏。”(按:表县,《姓氏词典》引作“表氏县”,似误。汉代酒泉郡表县,在今甘肃高台县西。)
二、表
表姓分布:山东新泰、浙江萧山、贵州赤水、台湾台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表姓起源:汉时酒泉郡有表县(故城在今甘肃高台西),或以地为氏。亦见《姓苑》。
表姓名人:
表贡,明时广东番禺人,弘治中建阳县教谕。
郡望:河南。
其他姓氏
[ 表 ]字的同音字 - [ biao ]
[ 表 ]的同部首字 - [ 一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