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é,yǐ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无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zuidu.com
蛾姓主要源自:姬姓。
蛾姓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蛾晰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姓苑》等记载:“蛾,晋大夫蛾晰之后,魏平东将军蛾靑。”
姬蛾晰,一称姬蛾析,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上大夫,同时也是晋军将领。
在史籍《国语》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记载:
在晋献公姬诡诸逝世后,居于秦国的晋公子姬夷吾以割让黄河以西之地为条件请秦国发兵,助其返晋国为君,因此秦穆公嬴任好送姬夷吾归国即位,这就是晋惠公。
但晋惠公即位后,立即背约,拒绝将黄河以西之地献给秦国,秦穆公对此极为恼火。
到了周襄王六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大荒,晋惠公无奈,向秦国求助,秦穆公在大夫百里的劝说下不计旧恶,慷慨赠予大批粮食,使晋国度过了饥荒。
到了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6年),秦国也发生大荒,而晋国却粮食大丰收,于是秦穆公向晋惠公求助。晋国大夫姬庆郑劝晋惠公以德报恩,将多余的粮食借予秦国,不料晋惠公不但不借助粮食,反而借此嘲笑秦国。
由是,秦穆公大怒,于周襄王八年(公元前645年),发兵攻打忘恩负义的晋惠公。秦军节节胜利,最后秦、晋两军在农历9月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展开决战。
在著名的“韩原之战”中,晋军大将韩简、姬蛾晰率军将秦穆公的卫军打得落花流水,正要乘胜俘获秦穆公。当时秦穆公仰天长叹:“我今日反为晋俘,天道何在?”不料,那晋惠公不听晋军诸多将士的警告,自以为是,在战场上瞎溜达,结果车陷泥淖,而身边大将姬庆郑由于对晋惠公有怨恨,因此不但不救,反而在一旁冷言冷语,晋惠公由此被秦军大将公孙枝所获,身边的大夫家仆徒、姬虢射、姬步扬等一齐就缚,归于秦军大寨。
如此一来,晋军失去主帅,军心涣散,全军溃败,反胜为败。姬庆郑杀出秦军包围,遇姬蛾晰被伤在地,扶之登车,同回晋国。
晋惠公自战败后就被囚于秦国,直到农历11月,秦、晋两国媾和,秦穆公与晋大夫阴饴甥盟于王城(今陕西大荔),晋国割让其河西之地予秦国,秦穆公才释放晋惠公,与难诸臣一同归国。
晋惠公还没有回到晋国时,晋国上大夫姬蛾晰就对姬庆郑说:“国君被秦军俘获,是你的罪过。现在国君就要回来了,你还等待什么?”
姬庆郑说:“我听说:‘军队溃败了,应该为之而死。主将被俘,也应为之而死。’这两样我没有做到,又加上误了别人救国君的机会,致使国君被俘,有这样三条大罪,还能逃到哪我准备等待受刑,好让国君感到痛快;国君如果回不来,我将独自率兵讨伐秦国。不救回国君,便把命豁上。这就是我等待的原因。我若逃走而遂了私意,会使国君不高兴,这是背逆的行为。国君的行为背逆,尚且会失去国家,何况做臣子的呢?”
晋惠公到了国都郊外,听说姬庆郑已经被大夫姬蛾晰捕押在案,就命大夫家仆徒把他召来,问道:“你使我被俘,有大罪,还留在都城干什么?”
姬庆郑说:“我怨恨国君!当初你要是回国时就报答秦国的恩德,就不至于使国势下降;国势下降后要是能听取劝谏,也不至于发生战争;战争发生后要是能选用良将,也不至于失败。已经战败就要处死有罪的人,如对有罪的人不能伏法,还怎么守卫国家疆土?我因此等待就刑,以成全国君的政令。”
晋惠公当即下令说:“杀了他!”
姬庆郑回答:“臣下直言劝谏,是臣子的行为准则;君上刑杀得当,是国君的圣明表现。臣子尽责而国君圣明,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国君即使不杀我,我也一定要自杀的。”
大夫姬蛾晰在一旁说:“我听说对主动认罪接受刑罚的臣子,不如赦免他,用他来报仇。国君何不赦免庆郑,叫他去报秦的仇呢?”
而大夫梁由靡则反对说:“不可以!如果晋国这样做了,难道秦国就不能?况且交战不胜,而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报仇,不能算勇武;出战不利,回国后又要惹出麻烦,不能算明智;与秦国讲和之后又背弃诺言,不能算诚信;失去刑法乱了国政,不能算威严。若咱们这样做了,对外则不能胜敌,对内则不能治国,将会败坏国家的,而且太子也会因此被害,不如杀了庆郑。”
晋惠公愤愤地说:“杀了庆郑,而且不能让他自杀!”
大夫家仆徒惋惜地说:“如果当国君的不计较前嫌,当臣子的甘愿死于刑戮,这样的名声要比杀了庆郑更好。”
梁由靡坚决不同意:“国君的政令刑法,是用来治理百姓的。不听命令而擅自进退,就是触犯政令;幸灾乐祸而使国君被俘,就是触犯刑法。庆郑伤害和扰乱了国家,不能让他逍遥法外!再说临战而自退,败退而自杀,臣下可以随心所欲,国君却失去了刑法的威严,以后又怎么用人作战。”
于是,晋惠公命令由司马说执刑。
司马说召来三军兵士,当众列举姬庆郑的罪状说:“韩原之战前全军宣过誓,扰乱军阵违抗军令的,处死;主将被俘,部下脸上不挂彩的,处死,散布谣言动摇军心的,处死。现在庆郑扰乱军阵违抗军令,这是第一项罪;擅自进退,这是第二项罪;耽误梁由靡而放跑了秦君,这是第三项罪;国君被俘,你不割破面颊,这是第四项罪!庆郑,你就刑吧!”
姬庆郑昂然回答:“司马说!三军兵士都在这里,我能坐着等待就刑,难道还怕脸上挂彩吗?赶快用刑吧!”
农历11月14日这天,姬庆郑被斩首,然后晋惠公才进入国都绛城。大夫姬蛾晰在一旁望着晋惠公的背影叹道:“此君非民心之君也!”
晋惠公在执政的第十五年上(公元前637年)逝世,太子姬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晋怀公一致忌讳惮公子姬重耳,因此一即位,就要求跟随公子姬重耳的大夫们回国,还规定了期限,不按期回来的大夫将受到惩罚。当时,大夫姬狐突的两个儿子姬狐毛和姬狐偃已经多年跟随在姬重耳身旁,当时和姬重耳一起住在齐国。晋怀公便向姬狐突要求叫儿子回来,姬狐突不愿意,所以晋怀公就把姬狐突杀了。由此,引起晋国诸臣和民众的一致反感。
秦穆公乘机接来甚得晋国民心的公子姬重耳。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的农历12月,秦穆公亲自带兵护送姬重耳渡过黄河,向晋国进发,晋国民众一听说姬重耳要来了,万分高兴,姬重耳一路高奏凯歌,轻易就打败了晋怀公的军队。晋怀公慌忙逃到高梁(今山西临汾),而高梁的民众当即杀了晋怀公。
之后,晋国臣民们一致把君位授与姬重耳,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春秋霸主晋文公。
在姬蛾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称蛾氏,读音作yǐ(ㄧˇ)。
蛾姓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影蛾池,属于以官职称谓称为氏。
影蛾,是西汉时期一座人工挖凿的池塘,又称眺蟾台,传说在影蛾池中有上古动物鼊龟(陆生龟,鸡笼头,尤多,背部的后缘有明显的鳞甲),为上林苑三十六景之一,是汉武帝为了后宫嫔妃们游玩而设置的。
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在秦朝的故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上林苑面积广阔,其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之境,纵横三百余里,面积达两万二千平方公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其规模远甚于清朝时期仅四平方公里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惜早已荡然无存。
据史籍《汉书·旧仪》中记载载:“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可见仍保存着射猎游乐的传统,但主要内容已是宫室建筑和园池。
据史籍《关中记》中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三十六苑中有供游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为太子设置招宾客的思贤苑、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宫城建章宫,还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宫、观建筑,如演奏音乐和唱曲的宣曲宫;观看赛狗、赛马和观赏鱼鸟的犬台宫、走狗观、走马观、鱼鸟观;饲养和观赏大象、白鹿的观象观、白鹿观;引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和养南方奇花异木如菖蒲、山姜、桂、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桔之类的扶荔宫;角抵表演场所平乐观;养蚕的茧观;还有承光宫、储元宫、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三爵观等。
仅就人工建筑而言,据史籍《三辅黄图校证》中的记载,就有“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官、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蒲陶宫;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榴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困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朗池观、华光观”。从中可以看出,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数量相当庞多。
在上林苑的水景区中,有昆明池、影蛾池、麋池、牛首池、积草池、当路池、大一池、祀池、郎池、东陂池、镐池、蒯池等诸多池沼水景,在建章宫有太液池等。据史籍《三辅故事》中记载:“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鱼,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风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在上林苑中,不仅天然植被丰富,初修时群臣还从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两千余种。而关于其中的影娥池,在《三辅黄图校证》中记载:“武帝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鹊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这都说明,汉朝时期上林苑水景区的水面划分与空间处理,以及水面的意境设计等,都是很有奇趣的。
各景区,军设有专职管理小吏,而管理影蛾池的内吏,就称影娥使,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所辖景区名称即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影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蛾氏,读音作é(ㄜˊ)。
蛾姓第三个渊源:源于西夷族地名,出自三国时期西羌民族蛾遮塞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蛾遮塞部,是汉末至三国时期西北地区西羌民族中的一支,当时主要
曹魏齐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蜀汉政权的大将姜维率蜀军出陇西以图西北地区,当时,曹魏政权总督雍、凉两州军事的车骑将军郭淮当即率魏军予以阻击,逼至强中,姜维退军返蜀。郭淮遂转而征讨当地附和蜀汉政权的其它少数民族势力,将迷当羌、柔氐羌等三千余落强行徙至关中地区,因功迁升左将军。
到了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的蛾遮塞羌、饿何羌、烧戈羌、伐同羌等诸氐羌民族因不满曹魏政权的无度勒索,故而相结起义,攻围城邑,南招蜀兵,并联合驻守凉州的治无戴等人响应。一时,陇西地区乱成一片。
当时,曹魏政权的讨蜀护军夏侯霸率诸军屯居边境城池为翅,等郭淮率大军后,商定先定枹罕,内平恶羌,外折贼谋。当时郭淮算准蜀汉的姜维必乘势来攻击夏侯霸,遂提前埋伏在沨中,与位于陇西南部的夏侯霸呼应。后来,姜维果然率军来攻驻扎在为翅的夏侯霸所部,郭淮突出伏军,姜维只好遁退。于是,郭淮进军讨伐诸叛羌,斩了氐羌首领饿何、烧戈,蛾遮塞羌独立难支,只好只好投降,其余诸羌降服者万余落。
曹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羌族蛾遮塞部屯于河关、白土城一带,再一次依据大河抵抗魏军。郭淮查看了当地地形后,密于下游渡河,以一部分部队突袭白土城,大破蛾遮塞部。
后治无戴包围武威,将家属留在西海。郭淮则进军直趋西海,逼迫治无戴折还,然后与之大战于龙夷之北,击溃了治无戴。
不久,令居羌首领恶虏攻占石头山,断绝了曹魏与陇西的道路。郭淮出军征讨,大破之。
后姜维率蜀军出石营,准备西迎治无戴、蛾遮塞,令居等部,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召集分散的诸羌部族。郭淮则抓住蜀军弱点,集中兵力攻击廖化,逼迫姜维放弃诸羌救援廖化,使蜀军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诸羌无奈,只好逐渐归附于曹魏政权。至此,蜀汉政权丧失了诸葛亮以来拢聚的诸羌民族,被迫断绝了所有来自西北地区的支援。
此后,羌族蛾遮塞部被强行迁于冀州河内(今河南武陟),首领蛾遮塞后来老死在河南,一族人再也未回陇西,逐渐融于汉族之中。
在蛾遮塞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有以酋首名字或部族称谓为姓氏者,称蛾氏,后有改俄氏者,北魏时期的平东将军蛾清就是出自该部,史称豫北蛾氏、俄氏正宗,读音作yǐ(ㄧˇ),世代相传至今。
注:
诸多文献中皆说蛾清是春秋晋大夫姬蛾晰的后裔,非也!蛾清出身羌族,肯定不是姬蛾晰之后。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一、蛾é
罕见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左传》晋大夫蛾析之后。”
2、《姓氏考略》注云:“以虫为氏,如蚔氏之类。又音‘蚁’。”一音yǐ。
二、蛾yǐ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词典》引《姓解》亦收,其注云:“即蚁姓。蛾,古与蚁通。”一音é,亦为姓。
三、蛾
蛾姓起源:
1、春秋时晋大夫蛾析之后,见《左传》。
2、以虫为氏,如蚳氏之类。
蛾姓名人:
蛾青,北魏时平东将军。
郡望:河东。
四、蛾
蛾姓起源:见《续文献通考》。同螘,或作蚁。一说,晋大夫蛾析之后。
蛾姓古代名人
蛾清南北朝时期,羌族;代北人(今天河北蔚县以西,山西外长城以南,原平、五台山东北一带河西走廊地区)。著名北魏将领。
蛾清少年时即有将略,作战骁勇,智谋叠出,累著战功,被晋迁为振威将军。南朝宋武帝刘裕遣将朱超石进犯平原(今山东平原)时,至畔城遁还。蛾清与长孙道生当即率军追之,至大河(今黄河)擒获其大将杨丰而还,因功拜给事黄门侍郎。早在北魏太宗拓跋嗣南巡幸邺城时,就以蛾清为中领军将军,与南朝宋大将军周几等渡河略地。至湖陆,高平民屯聚林薮,拒射北魏军,蛾清率部残忍地连诛数千家,虏获万余口,功赐爵须昌侯。蛾清遂驻镇于枋头(今河南浚县)。当初,北魏政权强徒河民散居于三州地区,由于管理松散,诸羌颇为民害。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元年(公元435年),诏令蛾清将诸羌部落徙至平城。蛾清妥善绥抚,使徙者如归。北魏太武帝后调蛾清自枋头还京师,假征南将军,进为东平公。柔然部落大檀徙居漠南地区后,蛾清与平阳王长孙翰从东道出长川(今吉林集安)讨之,大获而还,升宗正卿。后从征柔然,又攻克平统万城(今陕西榆林靖边县白城子),遂与大将军奚斤连手追赫连昌至安定(今甘肃定西),与赫连昌对峙。
蛾清率军攻克安定,生擒了赫连昌,赫连昌之弟赫连定向西逃走。奚斤坚持要继续追击,蛾清建议补充水之后就返回,但奚斤不从,蛾清只好与奚斤继续追击,不料中了赫连定的埋伏,二人俱为赫连定所擒。后北魏太武帝亲率大军攻克平凉(今甘肃平凉),蛾清与奚斤方被解救。由于盲目追击而失败,二人皆被贬为庶民。后再诏蛾清镇守并州(今山西太原),讨山胡白龙于西河,蛾清亲斩白龙之父及其将帅数人,并屠其城。因功再迁平东将军,与古弼等东讨冯文通。,在辽东战役中,蛾清没有急于作战,更未及时攻克冯文通所守之城,被冯文通成功率数万居民逃奔高丽。北魏太武帝因此大怒,撤掉蛾清的一切职位,贬为门卒,后病逝于家中。,但蛾清之子蛾后延(蛾延)则一帆风顺,官历散骑常侍、安南将军、雍州刺史、员外散骑常侍,后赐爵南平公。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一、蛾é
罕见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左传》晋大夫蛾析之后。”
2、《姓氏考略》注云:“以虫为氏,如蚔氏之类。又音‘蚁’。”一音yǐ。
二、蛾yǐ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词典》引《姓解》亦收,其注云:“即蚁姓。蛾,古与蚁通。”一音é,亦为姓。
三、蛾
蛾姓起源:
1、春秋时晋大夫蛾析之后,见《左传》。
2、以虫为氏,如蚳氏之类。
蛾姓名人:
蛾青,北魏时平东将军。
郡望:河东。
四、蛾
蛾姓起源:见《续文献通考》。同螘,或作蚁。一说,晋大夫蛾析之后。
一、蛾é
罕见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左传》晋大夫蛾析之后。”
2、《姓氏考略》注云:“以虫为氏,如蚔氏之类。又音‘蚁’。”一音yǐ。
二、蛾yǐ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词典》引《姓解》亦收,其注云:“即蚁姓。蛾,古与蚁通。”一音é,亦为姓。
三、蛾
蛾姓起源:
1、春秋时晋大夫蛾析之后,见《左传》。
2、以虫为氏,如蚳氏之类。
蛾姓名人:
蛾青,北魏时平东将军。
郡望:河东。
四、蛾
蛾姓起源:见《续文献通考》。同螘,或作蚁。一说,晋大夫蛾析之后。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一、蛾é
罕见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左传》晋大夫蛾析之后。”
2、《姓氏考略》注云:“以虫为氏,如蚔氏之类。又音‘蚁’。”一音yǐ。
二、蛾yǐ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词典》引《姓解》亦收,其注云:“即蚁姓。蛾,古与蚁通。”一音é,亦为姓。
三、蛾
蛾姓起源:
1、春秋时晋大夫蛾析之后,见《左传》。
2、以虫为氏,如蚳氏之类。
蛾姓名人:
蛾青,北魏时平东将军。
郡望:河东。
四、蛾
蛾姓起源:见《续文献通考》。同螘,或作蚁。一说,晋大夫蛾析之后。
其他姓氏
[ 蛾 ]的同部首字 - [ 虫 ]部